1
2019 人教版高中政治 必修 4 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
课标]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
分解
三、学情分析
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
五、大单元目标叙写
六、大单元教学重点
七、大单元教学难点
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九、学业评价
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
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
十二、单元学历案
2
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
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
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
十六、大单元教学反思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中,必修 4
《哲学与文化》的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聚焦于文化传承与文化创
新的核心议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正确认识中华传统
文化,学会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丰富,涵盖了文化的定义、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
内容及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文化交流与交融的重要性、正确对待外来
文化的原则,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性和路径。
本单元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理解文化传承与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社会
3
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到文化是一
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
重要因素。
(二)单元内容分析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本课首先介绍了文化的定义和内涵,从广义和狭义两
个角度阐述文化的概念,强调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引领风尚、教
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本课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主
要内容及特点,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性和重要性。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本课强调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
民族精神的关系,提出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文
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本课首先介绍了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分析了
4
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本课探讨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强调了文化交流在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本课提出了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原则,引导学生学会
批判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本课首先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历史
必然性,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本课探讨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路径,
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融通不同资源等。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本课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和要求,强调了文
化自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三)单元内容整合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这一主题展 开 ,从文
化的内涵与功能 入手 , 逐 步深 入 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弘扬、外来文化
的借鉴与吸收,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路径与目标。 各 课之 间既 有
5
相 对独立性, 又存 在内在的 逻辑联 系, 共 同 构 成了一个 完 整的 知 识 体 系。
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 重 各 课之 间 的 衔接 与整合,通过引导学生 参 与讨 论 、
探 究 、实践等 活 动, 加 深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解和认识。 还应注 重将理 论知
识与 现 实生 活相结 合,引导学生关 注 社会 热 点 问 题, 运 用 所 学 知 识分析解 决 实
际问 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分解
(一)政治认同
认识国家文化政 策 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及
其 当代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文化政 策 在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作
用, 增 强对国家文化政 策 的认同和支持。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 质 特 征 :通过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的历史必然性、基本路径和目标要求,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
本 质 特 征 ,坚定 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道 路的信心和 决 心。
树立文化自信:通过探讨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及 其 与 道 路自信、理 论 自信、
制 度自信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
6
统文化、 革命 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 科 学精神
培养批判性思 维 :在学习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地吸收
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避免盲 目 崇拜或全盘否 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 维 和独
立思 考 能力。
掌握 文化创新的 方法 :通过探讨文化创新的基本路径和 策略 ,引导学生 掌
握 文化创新的 方法 , 鼓励 学生在实践中 勇 于探 索 和创新,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
发展。
运 用 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 唯 物主义分析文化 现象 :引导学生 运 用 辩证唯 物
主义和历史 唯 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 方法 分析文化 现象 , 揭示 文化发展的 规律 和
趋势 ,提高学生的理 论 素养和分析能力。
(三) 法 治意识
遵守 文化 法律法规 :通过学习文化 法律法规 的 相 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
遵守 文化 法律法规 的重要性,自觉 维护 文化 市场秩序 和文化生态 安全 。
保护 文化 遗 产:引导学生了解文化 遗 产 保护 的重要性和 相 关 法律法规 , 增
强 保护 文化 遗 产的意识和 责任感 , 积极参 与文化 遗 产 保护活 动。
7
尊重 知 识产 权 :在学习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尊重 知 识产 权 , 遵守
相 关 法律法规 ,自觉 抵制侵权盗 版 行 为, 维护 文化创新 者 的合 法权 益。
( 四 ) 公共参 与
参 与文化传承与创新 活 动: 鼓励 学生 积极参 与文化传承与创新 活 动, 如参
加 文化 讲座 、展 览 、 演 出等,以及 参 与文化 志愿 服务等 公 益 活 动,提高学生的
文化 参 与度和社会 责任感 。
推动文化交流与交融:引导学生 积极参 与文化交流与交融 活 动, 如参加 国
际 文化交流 节 、文化 论坛 等,以及 参 与 跨 文化交流 项 目等,推动不同民族文化
的交流 互 鉴和 共 同繁荣。
关 注 文化 热 点 问 题:引导学生关 注 文化 热 点 问 题, 如 文化 遗 产 保护 、文化
产 业 发展、文化创新等, 运 用 所 学 知 识分析解 决 实 际问 题,提高学生的 公共参
与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学情分析
(一) 已知 内容分析
文化基 础 概念:学生在 初 中 阶段已 经 接触 过文化的基 础 概念,包括文化的
内涵、形 式 和功能等,对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例如 , 他们 了解文化是人类社
8
会实践的产物,包括物 质 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 方面 , 并知道 文化具有传承性、
地 域 性、时代性等特 征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在 初 中 阶段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文学、 艺术 等课
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他们知道 中华文化源 远 流长,
博大 精深,包 含许 多优秀的思想、 道德 、 艺术 和 科技 成 就 。
外来文化与文化交流:在 全球 化的 背景下 ,学生 已 经 接触 到 各种 外来文化,
包括 西方 的 科 学、 艺术 、价值观念等,对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有一定的 感 性认
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 础 :在必修 3 《政治与 法 治》的学习中,学生 已 经 初 步
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 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 唯 物主义的基本
观点,为理解文化传承与创新提 供 了理 论 基 础 。
(二)新 知 内容分析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本单元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从广义
和狭义两个 层面 探讨文化的定义, 并 深 入 分析文化的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
务社会、推动发展等功能。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学生将深 入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
内容、特点及 其 当代价值,包括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教育、外交等 方
面 的 积极 作用,以及 如何 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与 现 代社会 相适应 。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学生将认识到 每 个民族 都 有自 己 独特的文化,文
化多样性是 世界 文化繁荣的源 泉 。 他们 将了解文化交流与交融对文化发展的重
要作用,以及在 全球 化 背景下如何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学生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特点和发展 道 路,理解为 什么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 导, 如何 融通 古今 中外
各种 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兴盛 。
文化自信与 道 路自信:学生将理解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
更 基本、 更 深 沉 、 更 持 久 的力 量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 路自信、理 论 自信、
制 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抽象 思 维 能力:高中生 已 经具 备 了一定的 抽象 思 维 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
10
较 为 抽象 的概念和理 论 。通过教 师 的引导和 启 发, 他们 能够深 入 思 考 文化的内
涵、功能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信 息 整合能力:在信 息爆炸 的时代,高中生 需 要具 备较 强的信 息 整合能力,
能够从 大量 的信 息 中提 取 有用的 知 识,形成自 己 的 见 解。在本单元的学习中,
学生 需 要整合来自不同 渠道 的信 息 , 如 历史资 料 、文学作 品 、新 闻报道 等,以
全面 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当代价值。
批判性思 维 能力:高中生 开始 具 备 批判性思 维 能力,能够对 所接 收的信 息
进 行 独立思 考 和判 断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 需 要学会批判性地 看 待外来文
化,理解文化交流与交融的 复杂 性,以及在 全球 化 背景下如何保 持文化自觉和
文化自信。
合作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是高中生必 须掌握 的一 种 学习能力。在本单元的
学习中,学生 需 要通过 小组 讨 论 、合作探 究 等 方式 , 共 同 完 成学习 任 务,提高
团队 合作能力和 沟 通能力。
( 四 )学习 障碍突破策略
概念 抽象 化 障碍 : 针 对学生对文化内涵和功能等 抽象 概念理解 困难 的 问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