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一章 区
城类型与区城差异》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 课
标]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分解
三、学情分析
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
五、大单元目标叙写
六、大单元教学重点
七、大单元教学难点
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九、学业评价
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
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
十二、单元学历案
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
2
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
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
十六、大单元教学反思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次大单元教学以 2019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一章 区域
类型与区域差异》的教学内容为基础,具体包括第一节《区域的含义和类型》
和第二节《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这两节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区域的基本
概念、特性、划分方法以及区域间的差异和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
第一节《区域的含义和类型》主要介绍了区域的概念、特性、划分方法以
及区域的类型。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区域是按照一定指标划
分的地球表面空间范围,并认识到区域具有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和动态性等特性。学生还将掌握根据地理特征或内部关联特点划分区域的方法,
并了解自然区域、人文区域、行政区等不同类型的区域。
3
第二节《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则进一步探讨了区域间的差异以及因地制
宜的发展策略。本节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区域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方
面的差异,使学生认识到区域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案例研究,学生将
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的重要性,并掌握根据区域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发展方
式的方法。
(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紧密围绕“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这一主题展开,旨在
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学生将能够:
理解区域的概念、特性及划分方法,掌握不同类型的区域及其特点。
认识到区域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学会对比分析不同区域间的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的重要性,掌握根据区域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发展
方式的方法。
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践活动,提升地理实践力,学会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
4
知识解决问题。
(三)单元内容整合
为了将本节内容有机整合到大单元教学中,我们将采取以下策略:
以“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为主题,将第一节和第二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区域间的差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区域的特性和划分方法。
结合具体案例和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案例研究,
使学生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的重要性和方法;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地
理实践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
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区域间的
差异,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分解
(一)人地协调观
在本单元教学中,人地协调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通过介绍区域的概念和特性,使学生认
识到人类活动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
5
影响。人类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理环境。
分析区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探讨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区域发展方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区域发展应
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地和谐共生。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通过案例研究,使学生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的
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区域长期繁荣的关键,培养学生的
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综合思维
在本单元教学中,综合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多角度分析问题:在探讨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自然
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的差异。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使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全面认识问题。
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在案例研究和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
综合知识解决问题。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
力。
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通
6
过归纳总结不同区域间的共性和差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区域认知
在本单元教学中,区域认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解区域的概念和特性:通过介绍区域的概念、特性及划分方法,使学生
深入理解区域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的地球表面空间范围,并认识到区域具有层
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等特性。
掌握区域划分的方法: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根据地理特征或
内部关联特点划分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划分不同区域的能力。
对比分析不同区域间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区域间的自然环境、人文
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区域的角度认识
和理解地理问题。
( 四 )地理实践力
在本单元教学中,地理实践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开展案例研究:通过选取具有 代 表性的区域发展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
的研究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的重要性和方法,并培养他们的
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7
组织 实践活动:结合教学内容, 组织 学生进行实地 考察 、 社 会调 查 等实践
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使他们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
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 出假设 、 设计 方案、实 施计 划等过程,提升学生的解
决问题的能力和 创新 能力。
本单元教学将以《 普 通高中地理 课 程标 准 ( 2017 年 版 2020 年 修 订 )》
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通
过案例研究、实践活动等多 种 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学情分析
(一) 已 知内容分析
高一学生在进入《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这一单元学习 之前 , 已经完 成了
地理必修 课 程的学习,具 备 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通过必修 课 程,学生 已经
了解了地球运动、自然地理环境、人 口 与 聚落 、 产业 区 位 选择等基本概念和 原
8
理。这 些 基础知识为学生学习区域地理提 供 了必要的理论 支撑 。
具体来 说 ,学生在必修 课 程中 已经 掌握了以下内容:
地球运动:学生了解了地球自 转 和 公转 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包括 昼夜交替 、 四季 变 化 等现 象 。
自然地理环境:学生认识了地形、 气候 、 水 文、 土壤 、 植被 等自然地理要
素 ,并理解了这 些 要 素之 间的相 互作 用和整体性。
人 口 与 聚落 :学生了解了人 口 分 布 、 迁移 和 增 长的特点,以及 聚落 的形成
和发展规律。
产业 区 位 选择:学生掌握了 农业 、 工业 和 服务业 区 位 选择的基本因 素 ,以
及 交 通和区域发展对 产业布局 的影响。
学生在 日常 生活中也 积累 了一定的区域认知 经验 , 如 通过 旅游 、 媒 体等 途
径 对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特 色 等有所了解。这 些经验 和知识为学生进一
步学习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奠 定了基础。
(二) 新 知内容分析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这一单元的 新 知内容主要包括区域的含义和类型、
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发展两个方面。具体来 说 :
9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学生 需 要理解区域的概念、特性和划分方法,掌握不
同类型的区域( 如 自然区域、人文区域、行政区域等)及其特点。
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发展:学生 需 要学会比 较 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
环境差异,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的重要性,掌握区域发展的基本策略和 原 则。
学生还 需 要通过案例分析、地图 阅读 、 数 据分析等方法,培养区域认知和
综合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区域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高一学生 已经 具 备 了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但 面对《区域类型
与区域差异》这一单元的 新 知内容, 仍需 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
综合分析能力:学生 需 要学会将自然地理要 素 和人文地理要 素 综合起来,
分析区域的整体特征和差异。
地图 阅读 能力:学生 需 要掌握地图的基本要 素 和 阅读 方法,能够通过地图
获 取区域地理 信息 ,分析区域空间 布局 和特征。
案例分析能力:学生 需 要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区域发展的策略和 原 则,提
高解决区域地理问题的能力。
数 据分析能力:学生 需 要学会 收集 、整理和分析区域地理 数 据,提取有用
10
信息 ,为区域发展决策提 供依 据。
( 四 )学习 障碍突破 策略
针 对学生在学习《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这一单元 时 可能 遇 到的学习 障碍 ,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 突破 策略:
加强 基础知识复习:在学习 新 知内容 之前 , 先 对必修 课 程中的相关基础知
识进行复习和 巩固 , 确保 学生具 备 必要的理论 支撑 。
采用多样 化 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 兴趣爱 好,采用案例分析、
地图 阅读 、 小组 讨论、角 色扮演 等多 种 教学方法, 激 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和 积极
性。
注重实践 操作 和体 验 :通过地理实 验 、 野外考察 、 社 会调 查 等实践活动,
让 学生 亲 身体 验 和 感受 区域地理现 象 和规律, 增强感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加强师 生 互 动和合 作 :鼓励学生 积极参 与 课堂 讨论和合 作 学习,与教 师 和
同学分 享 学习 心得 和体会,形成 良 好的学习 氛 围和合 作 机制。
提 供丰富 的学习 资源 : 利 用多 媒 体、 网络资源 等现 代技术手段 ,为学生提
供丰富 的学习 资源 和 信息支 持,帮助学生 拓 展 视野 和知识面。
注重思维 训练 和方法指导:通过问题式教学、思维 训练 等方法,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