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分布、
迁移与合理容量》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 课标]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分解
三、学情分析
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
五、大单元目标叙写
六、大单元教学重点
七、大单元教学难点
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九、学业评价
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
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
十二、单元学历案
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
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
2
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
十六、大单元教学反思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一)教学内容分析
2019 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
量》主要涵盖了三节内容:第一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和第三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这些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人口分布和迁移的规律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同时
探讨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人口容量的制约
作用。
第一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本节内容通过介绍世界人口分布
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水文等)和
社会经济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等),从而理解人口分布的空间差
异和形成原因。
3
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本节内容聚焦于人口迁移的现象,
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如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生态环境因素)。通过分析人口迁移的
案例,学生能够认识到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
响。
第三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本节内容深入探讨了资源环
境承载力对人口容量的制约作用,包括资源承载力(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矿
产资源等)和环境承载力(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的概念及其对
人口容量的影响。通过案例研究,学生将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其确定方
法,以及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
(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内容紧密围绕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旨在
帮助学生形成对人口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全面认识。具体来说,单元内容具
有以下几个特点:
综合性强:本单元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4
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人口分布和迁移的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实践性强:本单元注重通过案例研究、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
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时代性强:本单元内容紧密关注当前人口与环境问题的热点和难点,如城
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资源环境压力与可持续发展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
解时代背景下的地理问题。
(三)单元内容整合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内容,我们需要对单元内容进行
有效的整合。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主题线索整合:以“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线索,将人口分布、迁
移与合理容量的相关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知识点整合:将各节内容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整合,避免重复和遗漏。
例如,可以将影响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因素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一个系统的知
识体系。
实践活动整合: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一系 列 实践活动(如社会调
查、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 让 学生在实践中 加 深对人口与地理环境关系的
5
理解。
评价 方式整合: 采 用多元化的 评价 方式(如 表 现性 评价 、过程性 评价 等),
全面 评估 学生在本单元学 习 中的 表 现和成 果 。
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分解
(一)人地协调 观
理解人地关系:学生能够理解人 类 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认识到人 类 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 类 活动的制约作用。
分析人地关系问题:学生能够运用人地协调 观 分析现实世界中的人口、资
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理解这些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方案。
树立 可持续发展 观 念:学生能够 树立 可持续发展的 观 念,认识到人 类 社会
的发展必 须尊 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 类 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
的和 谐共 生。
在本单元中,学生将通过学 习 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的相关内容,理
解人 类 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 类 活动的制约作用。例如,通
过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学生可以认识到经济发展、政 策变 化等因素对
人口迁移的 推 动作用,以及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方面
6
的影响。通过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学生可以 树立 可持
续发展的 观 念,认识到人 类 社会的发展必 须尊 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
谐共 生。
(二)综合 思维
综合分析地理 事 象:学生能够运用综合的 观 点和方法分析地理 事 象的成因、
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等。
建立 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
互作用关系,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运用地理 信息技术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 信息技术 (如 GIS 、 RS 等) 辅 助分
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在本单元中,学生将运用综合 思维 分析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的相关
问题。例如,在分析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时,学生需要综合考 虑 自然因
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 ; 在探讨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时,学生需要分
析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学生 还 可以运
用地理 信息技术 (如 GIS )来分析和展 示 人口分布和迁移的空间 格局 和 变 化规
7
律。
(三)区域认知
认识区域特 征 :学生能够认识 不 同区域的地理特 征 、自然环境和人文特 色
等。
比较 区域差异:学生能够 比较不 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及其成因和影响等。
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学生能够运用区域认知的方法分析区域发展中的问题
和 挑战 , 并提出 相 应 的解决方案。
在本单元中,学生将运用区域认知的方法分析 不 同区域的人口分布、迁移
与合理容量问题。例如,在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时,学生可以 比较不 同大
洲 、国 家 和地区之间的人口密 度 、人口 增长速度 和人口结 构 等方面的差异 ; 在
探讨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时,学生可以关注 不 同区域之间的人口 流 动 趋
势 及其背后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动因。学生 还 可以运用区域认知的方法分析特
定区域(如城市化地区、生态 脆弱 区等)的人口与环境问题, 并提出 相 应 的解
决方案。
( 四 )地理实践力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设计 并 实 施 地理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实
8
地考察、实 验观测 等), 收集 和 处 理地理 信息 。
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学生能够运用 所 学的地理知识和 技 能分析和解决实
际地理问题。
交流 和展 示 地理成 果 :学生能够以 适 当的方式 交流 和展 示 地理实践活动的
成 果 和体会。
在本单元中,学生将通过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来培养地理实践力。例如,学
生可以设计 并 实 施 一 项 关于人口迁移的社会调查活动,通过问 卷 调查、 访谈 等
方式 收集 相关 数据 和 信息; 然后运用 所 学的地理知识和 技 能对 数据 进行分析和
处 理, 揭示 人口迁移的规律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最 后以 报告 、图 表或演示 文
稿 等方式 交流 和展 示 调查成 果 和体会。学生 还 可以 参 与实地考察活动(如 参观
城市规 划馆 、环 保监测站 等),深入了解人口与环境问题的实际 情况 和解决方
案。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和 技 能, 提 高解决实
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一) 已 知内容分析
9
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前, 已 经通过 初 中地理 课 程的学 习 ,对人口、地理分布、
迁移等 基 本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在 初 中 阶段 ,学生 已 经掌握了人口 增长 的 基
本 模 式、世界人口分布的大 致 特点、人口迁移的 简 单原因等 基础 知识。学生 还
通过其 他 学 科 的学 习 ,如历史、政治等,对人口问题、城市化进程、环境 保护
等 议 题有了 初步 的认识。
具体到本章内容,学生 已 经具 备 了一定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能够理解地
图 上 的 基 本地理 信息 ,如经 纬度 、 海陆 分布、地形地 貌 等。学生 也 具 备 了一定
的 数据 分析能力,能够 处 理 简 单的统计图 表 ,如 柱状 图、 折 线图等。这些 已 知
内容为学生学 习 本章内容 提供 了必要的 基础 。
(二) 新 知内容分析
本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人口分布
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
容量。这些内容相对于 初 中地理而 言 ,更 加 深入和复 杂 ,要求学生从更 宏观 、
更综合的 角度去 理解人口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学生需要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 不均衡 性及其
10
背后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原因。这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
自然因素,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 传 统、政治政 策 等社会经济因素对人
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学生需要了解人口迁移的 类型 、规 模 、方 向
及其背后的 推 动力。这要求学生能够分析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生态环境因素等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并 能够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学生需要理解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
其计 算 方法,掌握人口合理容量的确定方法及其影响因素。这要求学生能够从
可持续发展的 角度去思 考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人 类 活动对资源环境的
影响以及资源环境对人 类 活动的制约作用。
(三)学生学 习 能力分析
高中生 已 经具 备 了一定的自主学 习 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他 们能够通过 阅
读 教 材 、查 阅 资 料 、 小组 讨 论 等方式进行自主学 习 和合作探究。高中生 也 具 备
了一定的 逻辑思维 能力和 批判 性 思维 能力,能够对 所 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 独
立思 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