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三章 生
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
课标]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分解
三、学情分析
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
五、大单元目标叙写
六、大单元教学重点
七、大单元教学难点
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九、学业评价
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
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
十二、单元学历案
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
2
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
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
十六、大单元教学反思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指出,地理课程
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
心素养。本次大单元教学设计的主题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聚焦于
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的教学内容,具体包括
四节:第一节“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第二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第三节“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第四节“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
安全”。
这四节内容紧密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安全这一核心主题,从碳排放与
国际合作、自然保护区的设立与管理、污染物跨境转移及其影响、环境保护政
3
策与措施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其与国家安全的关
系。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
到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并具备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
动能力。
(二)单元内容分析
第一节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碳排放的概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国际社会在应
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与努力。学生将了解碳循环的基本原理,认识碳排放引
起的温室效应及其全球影响,理解国际减排合作的重要性,并探讨个人在日常
生活中如何为国际减排合作做出贡献。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本节内容聚焦于自然保护区的设立与管理,以及其在维护生态安全方面的
作用。学生将学习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概念、设立依据和意义,了解我国自然保
护区的类型和级别,探讨自然保护区在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方面
的功能,并思考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
第三节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本节内容主要探讨了污染物跨境转移的现象、影响及其应对措施。学生将
了解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概念和形式,分析其对移出国和移入国的影响,探讨国
际合作在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方面的作用,并思考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国际产业
分工过程中如何防范环境风险。
第四节 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
本节内容介绍了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及其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学生
将学习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了解环境保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
容,探讨环境保护政策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并
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
(三)单元内容整合
本单元四节内容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这一主题展开,形成了
一个有机整体。从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入手,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生态
环境的影响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进而探讨自然保护区的设立与管理,强调生
态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安全的作用;随后分析污染物跨境转移的现象与影响,提
5
出国际合作应对环境挑战的对策;最后介绍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强调政
策法规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的作用。四节内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共同
构 成了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这一主题的全面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应 注 重 培 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 案例 分析、 小
组 讨 论 、 角色扮演 等多 样 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
要性及其与国家安全的关系;通过实地考 察 、社会实践等地理实践活动,提 升
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关 注身边 的环境 问 题、 积极
参与环保行动, 培 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 责任感 。
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分解
(一)人地协调观
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碳排放的概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
态环境产生的 负 面影响,如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系 统破坏 等。
通过分析自然保护区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学生能够理解生态保护对于维
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 样 性的重要性。
通过探讨污染物跨境转移的现象与影响,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全球
6
生态安全的 威胁 。
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认识到生态环境是国家安全的重要 组 成 部 分,生态 破坏 和环境污
染可能引发 资源短缺 、生态 危 机等安全 问 题。
通过学习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学生能够理解政策法规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树 立 尊 重自然、和 谐 发展的观念
学生能够 树 立 尊 重自然、 顺 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认识到人类与自然
应和 谐 相 处 ,共同促进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参与环保行动和社会实践,学生能够 增 强环保意识和 责任感 , 积极 践
行环保理念。
(二)综合思维
运 用综合观 点 分析地理 问 题
学生能够 运 用综合的观 点 分析碳排放、污染物跨境转移等环境 问 题产生的
原 因 、影响及应对措施。
通过分析自然保护区的设立与管理,学生能够综合 运 用地理学、生物学、
7
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 复杂 性。
从 时空 综合维度认识地理现象
学生能够从 时间 和 空间两 个维度认识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如全球气
候变化的 历史趋势 、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的 演 变等。
通过学习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 演 变过程,学生能够理解政策法规在 不 同 历
史时期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和影响。
从地方 或 区域综合 角 度分析地理 问 题
学生能够从地方 或 区域的 角 度分析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
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 时 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分析 不 同国家 或 地区在应对环境挑战方面的合作与 竞争 ,学生能够理
解国际合作在解 决 全球环境 问 题中的重要性。
(三)区域认知
认识 不 同区域的地理 特征 和生态环境 问 题
学生能够认识 不 同区域的地理 特征 、气候 条件 、生态系 统 等,了解 各 区域
面 临 的生态环境 问 题及其成 因 。
通过分析 不 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和保护对象,学生能够理解 各 区域生
8
态保护的重 点 和 难点 。
理解区域 间 生态环境 问 题的相 互 影响
学生能够理解区域 间 生态环境 问 题的相 互 影响和关 联 ,如污染物跨境转移
对相 邻 区域的影响等。
通过探讨国际合作在应对全球环境 问 题中的作用,学生能够认识到 各 国在
环境保护方面的共同 利益 和 责任 。
掌握 认识区域的方法和工具
学生能够 掌握运 用地 图 、 遥感图像 、地理 信息 系 统 等工具认识和分析区域
地理 问 题的方法。
通过实地考 察 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学生能够提 升运 用地理工具认识和分析
区域生态环境 问 题的能力。
(四)地理实践力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学生能够 积极 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如实地考 察 自然保护区、参与环保行动
等,提 升 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通过 小组 合作和 角色扮演 等方式,学生能够在实践中 加 深对生态环境保护
9
与国家安全关系的理解。
收集 和 处 理地理 信息
学生能够学会 运 用观 察 、调 查 等方法 收集 和 处 理地理 信息 ,如 监测 碳排放
量 、调 查 污染物跨境转移 情况 等。
通过分析地理 信息数 据,学生能够提出解 决 环境 问 题的对策和 建议 。
运 用地理 信息技术 解 决问 题
学生能够学会 运 用地理 信息 系 统 ( GIS )、 遥感 ( RS )等地理 信息技术 手
段 分析和解 决 环境 问 题。
通过 运 用地理 信息技术 手 段 进行 模拟 实 验 和 数 据分析,学生能够提 升 解 决
复杂 地理 问 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一) 已 知内容分析
地理基 础 知识:学生在高中必修地理课程中 已 经学习了地球科学基 础 、自
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人 口 、 城镇 和 乡村 、产业区 位
选择、环境与发展等内容,具备了一 定 的地理学科基 础 知识和分析 问 题的基本
方法。
10
环境意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对环境污染、生态 破坏 等 问 题 已 有
一 定 的 感 性认识,对“ 低 碳”生活、环境保护等概念 也 有 所 了解。通过 媒 体、
社会活动等 渠道 ,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保护区等 话 题有一 定 的认知。
信息技术 应用:随 着信息技术 的普及,学生 已 具备一 定 的 信息技术 应用能
力,能够使用 网络查找资料 、 处 理 数 据,这为地理学习和研究提 供 了 便利 。
(二) 新 知内容分析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学生 需 要了解碳循环的过程、碳排放的 来源 及其
对环境的影响, 掌握 碳排放 量 的计 算 方法,理解国际减排合作的重要性和原则,
探讨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为国际减排做出贡献。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学生 需 要了解自然保护区的设立依据、类型、级
别及其意义, 掌握 自然保护区在生态安全中的作用,探讨自然保护区 建 设和管
理过程中面 临 的 问 题及解 决 方 案 。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学生 需 要了解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形式、原 因
及影响, 掌握 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措施,探讨发展中国家在 承接 国
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如何防范污染物跨境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