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 乡村和城
镇》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 课标]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分解
三、学情分析
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
五、大单元目标叙写
六、大单元教学重点
七、大单元教学难点
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九、学业评价
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
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
十二、单元学历案
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
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
2
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
十六、大单元教学反思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一)教学内容分析
2019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涵盖了乡村和城
镇的空间结构、城镇化进程以及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等核心内容。本章通过具
体案例和理论分析,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乡村和城镇的空间布局特点、城镇化的
动力与影响,以及地域文化如何塑造城乡景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本节主要介绍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布局特点。乡
村空间结构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公共服务设施围绕居住区分布;而城镇空
间结构则更加复杂,包含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多种功能区,这些功能区
在空间上的组合形成了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
城镇化:本节探讨城镇化的概念、意义、进程及存在的问题。城镇化是乡
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它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
3
展和进步。城镇化过程中也伴随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需要采取有效
措施加以解决。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本节分析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不同地域的
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等都会在城乡景观中得到体现,形成各具特色
的城乡风貌。
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这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
题,旨在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居住地的优缺点,并作出合理的选
择。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城乡空间结构、城镇化进程以及地
域文化对居住环境的影响。
(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涉及地理、经济、文化等多个领
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城镇化进程
等基础知识,还能够提升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
养。
综合性:本单元内容涵盖了乡村和城镇的多个方面,包括空间结构、经济
4
活动、社会文化等。这些内容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乡村和城镇的
复杂系统。
实践性:本单元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
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乡村和城镇的实际情况。通过问题研究等活动,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时代 性:本单元内容 紧密 关注 当前 社会经济发展的 热 点问题,如城镇化进
程、城乡 差距 等。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更 好 地了解 时代 背景和社会发
展 趋势 。
( 三 )单元内容 整 合
为了将本单元内容有效 整 合 起来 ,形成一个 完整 的教学体系,可以采取以
下 措施:
主题引领:以 “ 乡村与城镇的 协调 发展 ” 为主题,将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
构、城镇化进程、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等内容 贯穿起来 。通过这一主题,引导
学生 全 面认识乡村和城镇的相互关系和发展 趋势 。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 代表 性的乡村和城镇案例,如 浙江兰溪诸葛 村、 广西
5
大圩古 镇等,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
特点和发展 规律 。
实践活动:组 织 学生进 行 实地考察、社会 调查 等实践活动, 让 学生 亲身 体
验 乡村和城镇的实际情况。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 时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 记忆 。
问题研究:围绕 “ 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 这一问题,引导学
生进 行 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问题研究,培养学生的 批判 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同 时 加深对城乡空间结构、城镇化进程等内容的理解。
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分解
(一)人地 协调 观
人地 协调 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 调 人 类 与地理环境
之 间的和 谐 共生关系。在本单元的教学中, 应 着重培养学生的人地 协调 观,具
体体现在以 下几 个方面:
理解人 类 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分析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经济
活动等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人 类 活动对地理环境 产 生的 正 面和 负 面影响。例如,
6
城镇化进程 推 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 同 时 也 带来 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
题。
探讨地理环境对人 类 活动的 制约 作用:地理环境对人 类 活动具有一 定 的 制
约 作用,如地形、 气候 等 因 素会影响城镇的布局和发展。通过教学,引导学生
理解这些 制约因 素,并学会在 规划 和发展中 充 分考 虑 地理环境的影响。
树立 可 持续 发展的观念:可 持续 发展是人地 协调 观的重要体现。在本单元
的教学中, 应 引导学生 树立 可 持续 发展的观念,关注城乡发展的 长远利益 ,注
重环境 保护 和 资源 的合理 利 用。
(二)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 之 一,它要 求 学生能够从多个 角
度 、多个 层 面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本单元的教学中, 应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
合思维能力,具体体现在以 下几 个方面:
分析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综合 因 素: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 受 到多种 因
素的影响,包括 自然 环境、经济活动、社会文化等。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多
个 角度 综合分析这些 因 素对空间结构的影响。
7
探讨城镇化的动力 机制 与综合影响: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 象 ,
其 动力 机制 涉及多个方面,如工业化、农业现 代 化等。城镇化也对社会经济、
环境等方面 产 生综合影响。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城镇化的动力 机制 与
综合影响。
评价 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综合作用: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具有深 远 影响,
它体现在城乡 建筑 的风 格 、布局、色 彩 等多个方面。通过教学,引导学生 评价
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综合作用,并学会在城乡 规划 中 充 分 利 用地域文化的优
势 。
( 三 )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 求 学生能够认识和理
解不同区域的地理特 征 和 差异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 应 着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
知能力,具体体现在以 下几 个方面:
认识乡村和城镇的地理特 征 :乡村和城镇在地理环境、经济活动、社会文
化等方面存在 显著差异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这些 差异 ,并学会从区域的
角度 分析乡村和城镇的特点和发展 规律 。
8
比 较不同区域的城镇化进程与特点:不同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和特点存在 差
异 ,这与 当 地的 自然 环境、经济 条件 、文化背景等 因 素 密切 相关。通过教学,
引导学生 比 较不同区域的城镇化进程与特点,并学会从区域认知的 角度 分析城
镇化的发展 规律 。
分析地域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域文化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
体现在区域的经济结构、 产 业布局、城乡景观等多个方面。通过教学,引导学
生分析地域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学会在区域发展中 充 分 利 用地域文化的
优 势 。
( 四 )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 求 学生能够在考察、
实 验 和 调查 等地理实践活动中 表 现出色。在本单元的教学中, 应 着重培养学生
的地理实践力,具体体现在以 下几 个方面:
组 织 实地考察活动:通过组 织 实地考察活动, 让 学生 亲身 体 验 乡村和城镇
的实际情况。在考察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 记录 和分析所 见 所 闻 ,培养 他们
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9
开 展社会 调查 活动:围绕乡村和城镇的 热 点问题,如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
问题、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等,组 织 学生 开 展社会 调查 活动。通过 调查
活动, 让 学生深入了解这些问题的实际情况和解决方案,培养 他们 的实践能力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 计 地理实 验 活动:结合教学内容,设 计 一些地理实 验 活动,如 模拟 城镇
化过程中的 土 地 利 用变化、分析地域文化对城乡 建筑 风 格 的影响等。通过实 验
活动, 让 学生 亲自 动 手操 作和分析 数据 ,培养 他们 的实 验 能力和 数据 分析能力。
参 与地理 信息技术应 用:引导学生 参 与地理 信息技术 的 应 用活动,如 使 用
GIS 软件 进 行 空间 数据 分析、 制 作 专 题地 图 等。通过 参 与这些活动, 让 学生了
解地理 信息技术 在地理学习和研究中的 应 用 价值 ,培养 他们 的 信息技术应 用能
力。
三、学情分析
(一) 已 知内容分析
地理基础知识 储备 :
学生在 初 中地理学习中, 已 经 接触 并学习了关 于自然 地理、人文地理的基
10
础知识,包括地形、 气候 、人口、聚 落 等基本概念。这些基础知识为学生进一
步学习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城镇化以及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等内容提 供 了必
要的 铺垫 。
空间认知基础:
学生在 日常 生活中 已 经具 备 了一 定 的空间认知能力,能够识 别 和 描述简 单
的地理空间关系,如方向、 距离 、相对 位置 等。这种空间认知能力对 于 理解乡
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及 其演 变过程 至 关重要。
生活经 验积累 :
学生作为生活在现 代 社会的一 员 ,对城市化、城乡 差异 等现 象 有着 直 观的
感受 和体 验 。这种生活经 验 的 积累 有助 于他们 更 好 地理解城镇化的意义及 其带
来 的社会经济变化。
(二) 新 知内容分析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本章第一节重点探讨了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及 其 形成 机制 。学生需
要理解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城镇则以 非 农业经济活动为主,并形成不
同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学生还需要掌握影响城镇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