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
方体》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 课标]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分解
三、学情分析
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
五、大单元目标叙写
六、大单元教学重点
七、大单元教学难点
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九、学业评价
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
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
十二、单元学历案
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
2
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
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
十六、大单元教学反思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三单元,本单元主
要包括以下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通过观察、测量和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长方体
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包括顶点、棱和面,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
计算方法,能够计算具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
念,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内容不仅是几何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能
力的重要途径。
3
(二)单元内容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核心概念:顶点、棱、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测量和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
本特征,区分两者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棱和面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特别是正方体作为特殊长方体
的概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核心概念: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
教学目标:通过探索和实践,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
法,能够计算具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与表面积的关系,准确计算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核心概念:体积,体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长方
4
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的概念,准确应用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三)单元内容整合
本单元内容围绕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从认识其基本特征到计算表面积和
体积,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可以将
单元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主题整合: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主题,将认识、表面积和体积三部分
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活动整合: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测量、实验和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深入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思维整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和综合
等思维活动,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 年版)》分解
(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观察与识别
5
内容要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识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在
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观察教室、校园或家庭中的物体,找出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实例,并进行记录和分享。
评价要点: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能描述它们的基本特
征。
特征分析
内容要求:通过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棱和面,理解它们的基本特
征和异同点。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或实物,测量并记录它们
的顶点数、棱长和面数,进行比较和分析。
评价要点:学生能够准确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的异
同点。
(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逻辑推理
内容要求:通过逻辑推理,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6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练习,引导
他们通过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发现计算规律。
评价要点:学生能够正确运用逻辑推理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
的计算,并能解释计算过程。
问题解决
内容要求: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
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活动: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房间墙壁的
面积、估算物体的体积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评价要点:学生能够正确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
清晰阐述解题思路和过程。
(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概念表述
内容要求:准确表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概念,如顶点、棱、面、表面
积、体积等。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概念表述练习,如用数学语言描述长方体和正方
7
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等。
评价要点:学生能够准确表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概念,语言清晰、准
确。
交流讨论
内容要求:通过交流讨论,分享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理解和应用经验。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分享 自己 在学习长方体和
正方体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以 及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评价要点:学生能够积 极参 与交流讨论,表达 自己 的观点和 想 法,能够 倾
听 他人的意 见 并进行合理的 回 应。
通过以 上 教学设计, 旨 在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知识,
而且 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思维和表达能力,为 后续 的数
学学习 奠定坚 实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一) 已 知内容分析
在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群 体中,学生在 之前 的学习中 已 经积 累 了 大 量关 于平
面图形的知识,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 角 形、 平 行 四边 形、 梯 形以 及圆 等图
8
形的认识、 周 长和面积的计算。这些知识为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 立 体几何
单元 奠定 了 坚 实的基础。
平 面图形的认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 性质 有深入理解,如长方形的
对 边 相等、 四 个 角都 是 直角 ,正方形的 四条边都 相等、 四 个 角 也 都 是 直角 等。
这些 性质 将 帮助 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边 和面的特征。
周 长和面积的计算:学生 已 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 周 长和面积的计算方
法,这些 技 能将在 新 知内容中 转化 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理解和应
用。
空间 感 知能力:通过 日常 生活中的观察和 简 单的动 手 操作,学生对三维物
体有 初 步的空间 感 知,如知 道 物体有 前后 、 左右 、 上 下 六 个面, 但尚未 形成系
统的 立 体几何思维。
(二) 新 知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些 新 知内容在学生的认知发展中起 着承上启 下的作
用, 既 是对 平 面图形知识的 拓 展和深 化 ,也是 后续 学习更 复杂 的 立 体几何知识
9
的基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学生 需 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包括
它们的顶点数、棱数、面数以 及 面的形 状 和 大 小关系。学生 还需 理解长方体和
正方体 之 间的特殊关系, 即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掌握基本特征的基础 上 ,学生将学习如何计
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 涉及 到对长方体相对面相等、正方体所有面相
等等 性质 的应用,以 及 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体积的教学是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学生 需 要理解
体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这些公式解决
实际问题。学生 还需 了解体积单位 之 间的 换 算关系。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根据 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他们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
这一单元 时 ,将表现出以下学习能力特点:
抽象 思维能力逐步发展:五年级学生 已 经具 备 了一 定 的 抽象 思维能力,能
够 初 步理解 立 体图形的特征和 性质 。他们的 抽象 思维 仍需 要具体 直 观的 辅助 ,
10
如通过实物模型、图 片 或 多媒 体 演示 等来 帮助 理解。
动 手 操作能力 强 :学生 喜欢 通过动 手 操作来探索 新 知。在教学设计中应 充
分 利 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 丰富 的实践活动,如 制 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测量和计算表面积和体积等,以 提高 学生的 参 与 度 和学习 兴趣 。
问题解决能力有 待提高 : 虽然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 简 单的实际
问题, 但 在面对 复杂 问题 时 ,他们 往往缺乏灵 活 性 和 创造性 。在教学设计中应
注 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发现问题、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
合作意识 强 :五年级学生具有较 强 的合作意识, 喜欢 与同学一起完成 任 务。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 充 分 利 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让 学生
在相 互 交流和合作中 共 同进步。
( 四 )学习 障碍突破策略
针 对学生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 时 可能 遇 到的学习 障碍 , 我 们 采
取 以下 突破策略 :
加强直 观教学:为了 帮助 学生 克服抽象 思维不 足 的问题, 我 们 采 用 直 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