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 课标]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分解
三、学情分析
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
五、大单元目标叙写
六、大单元教学重点
七、大单元教学难点
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九、学业评价
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
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
十二、单元学历案
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
2
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
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
十六、大单元教学反思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一)教学内容分析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二)》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旨在通过观察不同形状和位置的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理解并描述所看到的图形,
以及通过操作活动,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具体来说,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从不同方向观察单一物体: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理解并描述从前面、上面、
左面等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形状。
观察并描述组合物体的形状:学生能够观察由多个简单几何体组合而成的
物体,并从不同方向描述其形状。
通过操作活动积累经验:通过摆一摆、看一看等活动,学生能够积累观察
3
物体的经验,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周围物体的不同形
状和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能力。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
生将经历以下几个关键的学习环节:
观察与描述:学生需要仔细观察物体,并从不同方向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操作与体验:通过摆一摆、看一看等活动,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积累
观察物体的经验。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抽象与概括:在观察和操作的基础上,学生需要抽象出物体的空间特征,
并概括出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规律。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
概括能力。
(三)单元内容整合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单元的内容需要进行有机整合。具体整合思
路如下:
整合观察方向: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
4
的观察体系。通过对比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整合观察对象:将单一物体和组合物体的观察内容整合在一起,通过对比
不同物体的观察结果,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形状与观察方向之间的关系。
整合教学活动:将观察、描述、操作、体验等活动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
完整的教学过程。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
的参与度。
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 年版)》分解
(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观察与感知
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物体,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等特
征。
通过观察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形状,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空间结构,形成
初步的空间观念。
发现与提出问题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提出与物体形状、位置相关的数学问题。
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组合方式,学生能够提出关于物体组合的数学问题,
5
培养问题意识。
抽象与概括
学生能够从具体的观察结果中抽象出物体的空间特征,概括出不同方向看
到的图形规律。
通过对比不同物体的观察结果,学生能够概括出物体形状与观察方向之间
的关系,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逻辑推理
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能够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分析物体形状与观
察方向之间的关系。
通过操作活动,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预测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
体形状,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空间想象
学生能够通过想象,在脑海中构建出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形状,发展空
间想象力。
通过观察组合物体的形状,学生能够想象出物体分解或组合后的形状,提
6
高空间想象能力。
问题解决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与物体形状、位置相关的实际
问题。
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活动,学生能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问题解决
能力。
(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描述与表达
学生能够用准确、清晰的语言描述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形状。
通过观察活动,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空间特征,如位置、方向、
形状等。
交流与讨论
学生能够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共同讨论物体形状与观察方
向之间的关系。
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
提高交流能力。
7
总结与反思
学生能够总结自己的观察经验和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和改进方向。
通过总结与反思活动,学生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提高
数学素养。
三、学情分析
(一)已知内容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学习经验。在之前的
学习中,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空间观念和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能够辨
认和描述常见的 立 体图形(如 长 方体、 正 方体、 圆柱 等)的基本特征。在第一
学 段 ( 1~2 年级)的 “ 图形的认识与测 量” 主题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从不同方
向(前面、 侧 面、上面)观察简单物体,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这些已有的知识和 技 能为学习《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二)》 打 下了 坚 实的基础。
(二) 新 知内容分析
本单元《观察物体(二)》是在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空间观念和几何图形认
识的基础上,进一步 深化 对 立 体图形从不同方向观察的理解。本单元的 核心 内
8
容包括:
从不同方向观察多个 立 体图形的组合:学生需要学会观察由多个 立 体图形
(如 正 方体、 长 方体等)组合而成的物体,并能准确描述从不同方向(前面、
上面、左面)看到的形状。
利 用小 正 方体 拼搭 物体并观察:学生将通过动手操作, 利 用小 正 方体 拼搭
出不同的物体,并观察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
观。
通过观察和想象,解决与观察物体相关的问题:学生需要 根据给 定的从不
同方向看到的形状,想象并 拼搭 出相 应 的 立 体图形,或 者根据拼搭 出的 立 体图
形, 画 出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
这些 新 知内容不 仅 要 求 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知识, 还 要 求
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空间观念: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空间观念,能够辨认和描述
简单的 立 体图形。对于多个 立 体图形的组合以及从不同方向观察的结果,学生
9
可能 还 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 练 习。
动手操作能力: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如 利 用小 正 方体 拼搭 物体,可以 加深
对 立 体图形及其组合的理解。大多数学生具备 较强 的动手操作能力, 但 部分学
生在 拼搭 过程中可能 缺乏条 理 性 和系统 性 。
空间想象力:空间想象力是观察物体的重要能力之一。学生需要 根据 观察
到的形状,想象出整个 立 体图形的结构。部分学生在这一方面可能 存 在一定的
困难 ,需要通过反 复练 习和教 师 的 引导 来逐步提高。
逻辑推理能力:在解决与观察物体相关的问题 时 ,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推理
能力, 根据给 定的 条件 推断出 正 确的结果。大多数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逻辑推
理能力, 但 需要在具体 情境 中 加 以运用和 巩固 。
(四)学习 障碍突破策略
加强 直观教学,丰富感 性 认识
策略 描述: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应充 分 利 用实物、 模型 、多 媒 体等直观教
学手 段 , 让 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 立 体图形及其组合,丰富学生的感 性 认识。 例
如,可以准备多个小 正 方体, 让 学生亲自动手 拼搭 出不同的物体,并观察从不
10
同方向看到的形状。
具体 措施 :
在 课堂 上展 示 不同形状的 立 体图形组合, 引导 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并 记录
所看到的形状。
利 用多 媒 体展 示 从不同方向观察 立 体图形的动 态 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
的认识。
组 织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通过合作 拼搭 和观察, 加深 对 立 体图形的理解。
注 重动手操作,培养空间观念
策略 描述:动手操作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 途径 。教 师应鼓励 学生亲自动
手 拼搭 物体,通过实际操作来感知和理解 立 体图形的结构和特征。
具体 措施 :
设计 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如 “ 用小 正 方体 拼搭 出 指 定形状的物体 ” 、
“ 从不同方向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 等。
在活动过程中,教 师应 及 时给予指导 和反 馈 ,帮助学生 纠正错误 ,提高 拼
搭 的准确 性 和 效率 。
鼓励 学生分 享 自己的 拼搭 成果和观察体验,通过交流 促 进相 互 学习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