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时、分、
秒》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 课标]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分解
三、学情分析
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
五、大单元目标叙写
六、大单元教学重点
七、大单元教学难点
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九、学业评价
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
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
十二、单元学历案
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
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
2
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
十六、大单元教学反思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一)教学内容分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的《第一单元 时、分、秒》是小学数学中时间
单位教学的基础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秒、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计算经过的时间以及应用时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
能够掌握时、分、秒这三个基本时间单位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
够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和应用。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具有以下特点:
基础性强:时、分、秒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时间单位,掌握这些单位的
概念和换算关系是学生学习后续时间知识的基础。
实践性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通过实践活动
和日常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时间知识。
3
抽象性逐渐增强:从秒到分,再到时,时间单位的抽象性逐渐增强,要求
学生具备更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钟表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秒针走 1 小格的时间是 1 秒。
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多少小格,理解 1 分 =60 秒。
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掌握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如 1 时 =60 分, 1 分 =60 秒。
能够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如将分钟换算成秒,或将小时换算成分钟
和秒。
计算经过的时间:
学习如何计算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差,如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
差。
掌握利用钟表或计时工具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应用时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结合实际情境,应用时间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安排作息时间、计算
运动时间等。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守时习惯。
(三)单元内容整合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本单元的内容整合应遵
循以下原则:
循序渐进:按照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逐步引导
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时间知识。
联系生活:将时间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实践活动和
日常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注重应用:强调时间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
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基于以上原则,本单元的内容整合如下:
第一课时:秒的认识。通过观察钟表上的秒针,感受 1 秒的时间长度,理
解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第二课时: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一)。学习 1 时 =60 分, 1 分 =60 秒的
5
换算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练习。
第三课时: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二)。进一步巩固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关系,进行稍复杂的换算练习。
第四课时:计算经过的时间(一)。学习如何利用钟表或计时工具计算两
个时刻之间的时间差。
第五课时:计算经过的时间(二)。结合实际情境,进行稍复杂的经过时
间计算练习。
第六课时:应用时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
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 年版)》分解
(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感知时间单位的存在: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钟表、电子表等计时工具,感知秒、分、时等
时间单位的存在。
通过观察秒针、分针、时针的走动,感受时间流逝的过程。
发现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
6
引导学生观察钟表上秒针、分针、时针的走动规律,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 1 分 =60 秒。
通过实践活动,如用秒表测量 1 分钟内心跳的次数,进一步感受时间单位
之间的关系。
识别生活中的时间现象:
引导学生识别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现象,如上课铃声响起表示上课开始,下
课铃声响起表示下课等。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现象,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守时习惯。
(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进行时间单位的换算:
引导学生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 1 时 =60 分, 1 分 =60 秒。
通过换算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计算经过的时间: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计算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差,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推
理能力。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
7
比较时间的长短: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时间段的长短,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和 判断 能力。
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段内 完 成 某项任务所需 的时间,培养学生的 效率 意识和
时间 管 理能力。
(三)会用数学的 语言 表 达 现实世界
描述 时间单位:
引导学生用数学 语言描述 秒、分、时等时间单位的概念和特 征 。
通过 描述 不同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表 达 能力和 语言组织
能力。
表 达 时间关系:
引导学生用数学 语言 表 达 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如 “ 1 分等于 60 秒 ” 。
通过表 达 经过时间的计算结 果 ,培养学生的数学表 达 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交 流时间知识:
引导学生用数学 语言交 流时间知识,如分 享自己对 时间单位换算的理解和
应用经验。
通过 交 流 讨论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 沟 通能力, 加 深 对 时间知识的理解
8
和掌握。
三、学情分析
(一) 已 知内容分析
在进入小学三年级之 前 ,学生 对 时间 已 经有了 初 步的认识,这主要来 源 于
日常生活经验和在 幼儿园阶 段的学习。 他 们通常能够识别时钟上的时针和分针,
知 道 时针 指向 数 字 几 就 表示几点,分针 指向 数 字 几 就 表示几分(以 5 分钟为单
位)。学生 也 了解到一 天 有 24 小时,一小时有 60 分钟等基本的时间单位换算
关系。 对 于秒的认识相 对 较为模 糊 , 他 们 可 能知 道 秒是比分钟更小的时间单位,
但对 于秒针如何运作、 1 秒具体有多长等细 节 并不 清晰 。
在数学学习方 面 ,学生 已 经掌握了一 定 的 加减 法和 乘除 法运算能力,能够
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和逻辑推理。 他 们 也 具备了一 定 的观察和动 手 能力,
能够通过实际 操 作来感知和理解数学知识。
(二)新知内容分析
本单元《时、分、秒》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
认识秒:学生 需 要了解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掌握秒针在钟 面 上的运
作规律,知 道 1 分 =60 秒。
9
体验时间的长短:通过实际 操 作和感受,学生能够体验 1 秒、 1 分钟和更
长时间段的实际长度,培养时间观念。
时间的换算与计算:学生 需 要掌握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进行
简单的时间计算,如经过时间的计算等。
认识钟表:学生 需 要能够识别不同 种类 的钟表(如电子表、秒表等),并
会 读 、 写 几时几分几秒。
合理安排时间: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 初 步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珍惜 时
间。
这些新知内容不 仅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时间单位换算和计算方法,更重要
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观察能力:学生能够通过观察钟 面 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的运作,发现它
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动 手操 作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实际 操 作钟表模 型 或计时工具,来感受时间
的流逝和长短。
逻辑推理能力:学生能够通过 已 知的时间单位换算关系,进行简单的逻辑
10
推理和计算。
问题解决能力: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所 学知识,解决与时间相关的
问题。
由 于时间是一个相 对 抽象的概念,学生 可 能在理解秒的实际意 义 和进行 精
确 的时间计算方 面 存在一 定 的 困 难。在教学过程中 需 要注重 直 观 演 示和实际 操
作, 帮助 学生建 立清晰 的时间观念。
(四)学习 障碍突破策略
针 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可 能 遇 到的 障碍 , 可 以 采取 以下 策略 进行 突破 :
直 观 演 示与实际 操 作相结合
利用多 媒 体教学 手 段, 展 示秒针在钟 面 上的运作过程, 让 学生 直 观感受 1
秒的长度。
提 供 钟表模 型 或计时工具, 让 学生 亲自 动 手操 作,体验时间的流逝和长短。
例 如, 可 以 让 学生用秒表 记录自己 深 呼吸 、走 路 、 写 数等活动的时间,从 而 感
受 1 秒、 30 秒和 1 分钟的实际长度。
创 设 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创 设 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情境,如上学 路 上的时间分 配 、课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