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
语 文
使用地区:四川、宁夏、内蒙古、青海、陕西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 年 4 月 23 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 70 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
代表团团长时指出: “ 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
了发展。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
各国人民安危与共。 ” 作为 “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是打造一个
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海洋环境。
要实现海洋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各国必须摒弃传统的大国争霸思路,充分照顾彼此的安全关切和
合理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海盗、人口走私、贩毒等海上犯罪行为,在涉及海洋权益争端时通过友好协商的
方式来解决问题,短期内无法协商的问题可以考虑搁置争议。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愿景意味
着,我们要坚持开放的自由贸易体系,同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保护等问题,发挥海洋作为国际
贸易大通道的积极作用,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诉求。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各国经济发展对资源需
求的日益增加,各国都希望开发利用更多的海洋资源。如何才能在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又促进可持
续发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海洋发展的 “ 四个转变 ” : “ 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 ; “ 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
变 ” ; “ 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 创新引领 型转变 ” ; “ 要 维 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
动海洋 维 权向统 筹兼 顾型转变 ” 。这为海洋开发利用指 明 了方向。
具体 到 全球、地 区 和 双边层面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应 该 着 眼 于不同的路 径 ,这 样 才更具有可行 性 。
在全球 层面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主要着 眼 于涉海全球 公 共问题的 治 理,各国应 致 力于构建更加 公正
合理、 稳定 有效的国际法和国际 规则 体系。目 前 ,发 达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 面仍然
存在 矛盾 。发 达 国家过于 强调公 海自由 原则 ,希望利用技术上的 优势 开发更多的 公 海资源。发展中国家更
多 强调公 海作为人类共同 财产 的 原则 。如 果公 海被 确定 为人类共同 财产 , 那么它就 不 得 被 占 有, 所 有国家
共同 参 加 公 海 管 理,积极分 享公 海开发中 获取 的利益, 并 保 障公 海 只 用于和平目的。人类共同 财产原则 更
有利于保护 公 海环境和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对于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愿景来 说 更为可行。
第 1 页 / 共 19 页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总的来 说 ,全球 层面 的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应着 眼 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合作 制度 体系。
在地 区 和 双边层面 ,由于 相 关成 员 在海洋利益方 面拥 有更多的 交集 ,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应着 眼 于
以 下几 个方 面 : 其 一,如 果某 个地 区 内 或者两 国 间 存在海洋权益争端,应 该致 力于 让局势降温 , 避免引 发
军 事冲突 ,为海上贸易和人 员往 来提 供 安全的环境。地 区 大国和地 区性 的安全 架 构应 该 在这一方 面 发挥主
要作用。 其二 ,建立高水平的 区域 经济合作 制度 ,充分发挥海洋作为运 输 大动 脉 的作用,提升 两 国 间或者
地 区 内成 员 国 之间 的经济 交流 水平。 其三 ,对 两 国 或者本 地 区 的海洋环境保护开展联合行动,保护海洋资
源、打击海上 违 法犯罪以及联合进行海上 搜救 等。
(摘编 自 宋伟《 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与 新 的海洋 文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各国之间可能存在或大或小的海洋权益争端,但这不应妨碍争议各方携手参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B. 如何在保障人类更好利用海洋资源
的
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这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需要应对的挑战。
C. 在全球层面,既有的国际法和国际规则体系不够完备,效率不高,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合作制度体系。
D. 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合作制度,有利于发挥海运优势,促进经济交流,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着眼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主要论述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和愿景。
B. 文章用了较大篇幅讨论海洋的发展和生态环保问题,凸显了这些问题的优先性。
C. 第四段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主张,以证明公海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D. 文章围绕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展开,分析问题时注意区分不同的角度和层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的大国争霸思路更多关注本国利益,容易引发海洋地缘纷争,威胁海洋安全。
B.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应当从地区和双边逐步推广至全球,这样才更有可行性。
C. 人类共同财产的原则并不反对公海资源开发,也不谋求任何国家权益的优先性。
D. 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地区大国和地区性的安全架构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答案】 1. C 2. D
3. B
【解析】
【 1 题详解】
本题考 查 学生对原文内容 的 理解和分析能 力 。
C. “既有的国际法和国际规则体系不够完备,效率不高,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合作制度体系” 错误 。原文
提到 的是“在全球层面,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主要着眼于 涉 海全球公共问题的 治 理,各国应 致力 于构建更
加 公正合理、 稳定 有效的国际法和国际规则体系”“ 总 的 来 说,全球层面的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应着眼
第 2 页 / 共 19 页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于建立更 加 有效的合作制度体系”,可 见 并没有说现有的体系不够完备,效率不高,也没有 提到 没有建立
起相应的合作制度体系, 只 是 强调 要“更 加 公正合理、 稳定 有效”“更 加 有效”, 选 项 曲 解文意, 无 中生
有。
故选 C 。
【 2 题详解】
本题考 查 学生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 力 。
A. “主要论述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和愿景” 错误 。文章开 头 先说明了海洋的 重 要性,进 而提出 海
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 而 正文主体部分主要论证的是如何 实 现目标,也 就 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着
眼 点 , 即怎么做 的问题,可 见 主要论述的并 非 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和愿景。
B. “凸显了这些问题的优先性” 错误 。 选 项中的“这些” 指 “海洋的发展和生态环保问题”,讨论的目的
在于引 出 解 决 问题的方法, 即 “如何才能在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 又 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海洋命运
共同体 ? ”可 见 并 非 “凸显了这些问题的优先性”,理解 偏颇 , 曲 解文意。
C. “以证明公海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错误 。第四段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主张,是 为 了 得出
“人类共同财产原则更有利于保 护 公海环 境 和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对于 实 现持 久 和平与共同 繁
荣 的愿景 来 说更 为 可行”,进 而归结到 :全球层面的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应着眼于建立更 加 有效的合作
制度体系。
故选 D 。
【 3 题详解】
本题考 查 学生理解作 者观点 态度并进行合理推 断 的能 力 。
B. “应当从地区和双边逐步推广至全球,这样才更有可行性” 错误 。 倒数 第 三 段说“ 具 体 到 全球、地区和
双边层面,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应 该 着眼于不同的路 径 ,这样才更 具 有可行性”, 选 项 偷换信息 ,“这
样” 指 代对 象 不同,文中可行性的内容并 非 “从地区和双边逐步推广至全球”, 且结 合 后数三 段分析“全
球层面”“地区和双边层面” 为 平行并列关系, 而 不是“从地区和双边逐步推广至全球”, 选 项 曲 解文意。
故选 B 。
( 二 ) 实 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偷梁换柱” 多指以 假 代 真 ,用 欺骗 的 手段改 变 事物 的 性 质, 然 而在 古 建 筑工程领域 , “偷梁换柱”
却属 于一 种 科学实用的 修缮 加 固 方法。
梁 是 截面形状 一 般 为长方 形 的 木料 , 且木料 的长 度尺寸远 大于 截面尺寸 。 梁 为水平放置, 两 端的 底 部
有 支撑 构 件 。 梁 主要用于 承担 建 筑 上部构 件 及 屋顶 的全部重量, 并把 这 些 重量向 下 传 给支撑 构 件 。 柱 为 梁
的 支撑 构 件 。 柱子截面形状 一 般 为 圆形 ,长 度尺寸远 大于 截面直径 。 柱子 为 竖 向放置,主要用于 承担 上部
第 3 页 / 共 19 页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梁 传来的重量, 并 向 下 传 递给下 部的 梁或直接 传 至 地 面 。 梁 与 柱采 用 榫卯形 式连 接 , 形 成 稳固 的大 木 结构
体系。 位 于 屋架 内的 若干梁 在 竖 向被 层层往 上 “抬” ,上 下梁之间 由短 柱支撑 , 底 部的 梁 由立于地 面 的立
柱支撑 。 梁 、 柱均 为中国 木 结构 古 建 筑 的 核心受 力、传力构 件 , 缺 一不可。
对于 古 建 筑 而 言 ,立于地 面 的立 柱 , 或因 长期 承受 上部结构传来的重量而 产 生开 裂残损 , 或因柱底 部
位 长期 受到 地 面潮 气 影响 而出现 糟朽残损 ,这 导致木柱强度下降 ,无法 正常支撑梁 。此时可 采 用 “偷梁换
柱” 的加 固 方法。 “偷梁换柱” 实际 就 是 “托梁换柱” 。 其基本做 法为: 首先将“假柱”(即临 时的 竖 向
支撑 构 件) 安 装 在 梁底 部、 原柱(原 有立 柱)旁边 ; 再抽去原柱 , 使梁 传来的重量 暂 时由 “假柱”承担 ;
然后 安 装新柱 , 新柱 的 材料 、 尺寸 及安 装位 置与 原 有立 柱相 同; 最后将“假柱”移去 。
完善 的 “偷梁换柱” 加 固 方法具有科学 性 , 其原 理主要包 括三 个方 面 : 其 一, 从梁 的 角度 而 言 , 它 是
水平 受 力构 件 , 并把 外力向 下 传 给 立 柱 。 梁只 有保持水平 稳定状 态,才能保 证整 个大 木 结构的 稳定 。在加
固古 建 筑 的过 程 中, 梁始终受到支托 , 因 而能一 直 保持水平 稳定状 态。 其二 , 从柱 的 角度 而 言 , 它 是 竖 向
支撑 构 件 , 并最终把 上部构 件 的重量传 给 地 基 。 只 有立 柱 具有充 足 的 承载 力, 且 与 梁 有可 靠 连 接 时,才能
有效 承担梁 传来的作用力。加 固 过 程 中,技术人 员虽然将原柱抽去 , 但 是 预先将“假柱” 设置于 原柱附 近,
让“假柱” 代 替原柱 发挥 支撑 作用, 因 而 换柱 过 程 对结构 整 体的 稳定基本 无 影响 。 换柱完 成 后 , 新柱 与 原
柱 有着同 样 的 材料 、 尺寸 , 且 与 梁 有着 相 同的可 靠 连 接 方式, 它完 全能 够 代 替原柱 发挥 支撑 作用。 其三 ,
从梁 、 柱整 体结构 角度 而 言 , “偷梁换柱” 方法对 整 体结构 干扰小 , 且 能 达到良 好的加 固 效 果 : 原柱 被 新
柱原位替换 , 新柱 不 仅 有 很 好的 支撑 作用,而 且 与 梁仍 有可 靠 连 接 ; “假柱”仅 用于加 固 过 程 的 临 时 支撑 ,
且 在 原柱撤去后新柱 安 装前 ,能 够 与 梁临 时组成 稳定 的结构体系。 因 此,在 “偷梁换柱” 过 程 中, 梁 、 柱
结构 整 体 始终处 于 稳定状 态。
中国 古 建 筑 大 木 构 架剖面示 意 图
第 4 页 / 共 19 页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摘编 自周 乾《故宫 建 筑细探》)
4.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偷梁换柱 ”这一成语在现 今 的使用中多 含 有 贬义 的 色彩 ,但在古建 筑工程领 域, 它 是 指 一 种修缮加固
的科学方法,完全没有 贬义 。
B. 中国古建 筑 大 木 构架 剖 面 示 意 图 展 示 了 几种 不同 位置 、不同 尺寸 的 柱 ,这些 柱子 中,立于地面的立 柱 比
较容易发生 糟朽残损 的 情况 。
C. 结 合 图 文可以发现, 屋顶 的 重量由上 层 柱承担 , 然后 传 给梁 , 再由梁 传 递给其 下的 短柱 , 依 次 向 下传 递 ,
最终由底 部的立 柱 传至地面。
D. “ 偷梁换柱 ”的 加固 方法 包括托梁 、 抽柱 、 换柱 等步 骤 ,在 每 一 个 步 骤 中 梁 一 直 会 得到很 好的 支撑 ,从
而始终 能够保持水平 稳定状 态。
5. 请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 横线处补写出恰 当的 词 语。
工程实例 : 故宫太 和 殿 是 我 国 最 大的 木 构大 殿 ,明 清两 代 帝王即位 或 节日庆典都 在 此举 行。 2004 年,
技术 人 员 在对 太 和 殿 进行 勘查 时,发现有一根立 柱 下部 三 分之一的 位置出 现了 严重糟朽 ,于是 采取 了“ 偷
梁换柱 ”的方法对 该 立 柱 进行 加固 。 具 体 过程 如下:先使用“ 假柱 ” 托住 原 柱上 部的 梁 。“ 假柱 ” 为 完好
的 木料 , 被 安 装 在 _________ 附近 ,用于 临 时 支撑梁 。 再把柱子底 部 糟朽 部分 抽去 ,以 便 用 _________ 代 替 。
原 柱糟朽 部分 去掉后 , 剩余 的部分 做 成 巴掌形 ,与 新柱搭接 。 新柱 与 被抽去 的 糟朽 部分同 材料 、同 形状 、
同 尺寸 , 且顶 部 亦做 成 巴掌榫形状 。 最后再把 _________ 拆除 , 即 完成了原有立 柱 的 加固 。
6. 清 代的古 籍 中有 另 一 种 “ 偷梁换柱 ”的 记载 :当 某 根立 柱损坏 需要更 换 时, 为节省工料 , 工匠只 是在原
柱旁 边设一根 新柱 , 再撤去 原 柱 。 为什么 第 2 题“ 工程实例 ”中, 太 和 殿修缮 没有 采 用这 种 更 简便 的 加固
方 式呢?请简 要分析。
【答案】 4. C 5.
.
① 原 柱 ② . 新柱 ③ . 假柱
6. ① 新柱 如 果 没有原 位替换 原 柱 ,可能会 改变 建 筑 原 结 构的 受力 和传 力 方 式 , 影响整 体的 稳定 性 ;
② 太 和 殿 是中国 最 大的 木 构大 殿 ,建 造 之 初工匠们 应 该 经 过 了 精心 的 测量 ,原 位替换 才是 最佳 的解 决 方案 ;
③ 太 和 殿 的 修缮加固追 求 最 大 程 度地保持文 物 原 貌 , 节省工料 不是优先考 虑 的 因素 。
【解析】
【 4 题详解】
本题考 查 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和理解 图表 的能 力 。
C . “ 屋顶
的
重量由上 层 柱承担 , 然后 传 给梁 ” 错误 ,原文第 二 段“ 梁为 水平 放置 ”“ 梁 主要用于 承担 建 筑
上 部构 件及屋顶 的全部 重量 ,并 把 这些 重量向 下传 给支撑 构 件 ”, 示 意 图 中 线条指示 的 横 着的 木料 是
“ 梁 ”, 它承担屋顶 的全部 重量 。 选 项 受力 、传 力 分析不对。
故选 C 。
第 5 页 / 共 19 页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 5 题详解】
本题考 查 学生 筛选整 合 信息 、根据文本 信息 进行 判断 推理和 情境补写 的能 力 。
试题以 故宫太 和 殿 的 修缮工程实例为 题面,要求学生在理解“ 偷梁换柱 ”全 过程 , 尤其 是原 柱 、“ 假柱 ” 、
新柱三者 关系的 基础上 , 补写空缺 内容。
题 干 中“ 具 体 过程 如下”可对应 材料 第 三 段的“ 其基 本 做 法 为…… ”。
第 ①处 ,“ 被 安 装 在 ……附近 ”,对应 材料 的“ 首 先 将‘假柱’ ( 即临 时的 竖向支撑 构 件 )安 装 在 梁底 部 、
原 柱 (原有立 柱 ) 旁 边”或第四段“ 预 先 将‘假柱’ 设 置 于原 柱附近 ”,“ 附近 ”与“ 旁 边”意思相 近 ,
故填 “原 柱 ”。
第 ②处 ,“以 便 用 …… 代 替 ”,对应“使 梁 传 来 的 重量暂 时 由‘假柱’承担;然后 安 装新柱 , 新柱 的 材料 、
尺寸及 安 装位置 与原有立 柱 相同”或第四段“原 柱被新柱 原 位替换 ”,“ 假柱 ” 只 是代 替 原 柱 发挥 支撑 作
用, 真 正用于 替换 的应 该 是“ 新柱 ”, 故填 “ 新柱 ”。
第 ③处 ,“ 最后再把……拆除 ”,对应“ 最后将‘假柱’移去 ”,“ 假柱 ”的引 号 不能 删除 , 因为表示特
定称 谓 , 故填 “ ‘假柱’ ”。
【 6 题详解】
本题考 查 学生 筛选 并 整 合 信息 、根据文本 信息 进行 判断 推理的能 力 。
题 干 中的方法“更 简便 ”,但是 由材料 和 上 一题的 信息 可 知 :完 善 的“ 偷梁换柱 ” 加固 方法 具 有科学性。
首 先,从 受力 分析角度 看 ,原文第四段从 三个 角度“从 梁 的角度 而 言 …… 保证 整个 大 木结 构的 稳定 ”“从
柱 的角度 而 言 …… 对 结 构 整 体的 稳定基 本 无影响 ”“从 梁 、 柱整 体 结 构角度 而 言 …… 组 成 稳定 的 结 构体
系”,进行 受力 、传 力 分析, 得出 :原 位替换 可以保证 整 体的 稳定 性。
其 次,从 工匠精 神 的“ 精 益求 精 ” 追 求 看 , 上 一题的 材料 中 指出 “ 故宫太 和 殿 是 我 国 最 大的 木 构大 殿 ,明
清两 代 帝王即位 或 节日庆典都 在 此举 行”,大 殿 设 计 、建 造 之 初 , 必 定 组织 大 量 能 工 巧 匠 进行了 精心 的设
计 、 测量 等 工 作,原 位替换 更 符 合 整 体设 计 , 因而 是 最佳修缮 方案。
最后 ,从 修缮 原则、文 物 保 护 角度 看 ,“ 修 旧 如 故 ”,不 追 求 节省工料 , 而 应 尽 可能地保持 其 原有 的 历史
形 态和 特 征 ,以 尊 重 和保 护其 历史价值 和文 化 意 义 。 上 一题的 材料 中,在 修缮 时 将 “原 柱糟朽 部分 去掉后 ,
剩余 的部分 做 成 巴掌形 ,与 新柱搭接 。 新柱 与 被抽去 的 糟朽 部分同 材料 、同 形状 、同 尺寸 , 且顶 部 亦做 成
巴掌榫形状 ”,这样能够 最 大 程 度地保持文 物 原 貌 ,
该 题不要求学生作答面面 俱 到 , 只 要 回 答 出两点即 可。如 果 有 其 他 的答案, 言 之成理 亦 可。
( 三 )文学类文本同读(本题共 3 小题,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学。完成下面小题。
霜降夜
周 蓬桦
白露 过 后 , 乌乡 的 风里就已 平 添 了 寒 意。 早晨醒 来, 阳光刺眼 ,推开 栅门 ,发现 脚下 的 草叶 上 布满晶
第 6 页 / 共 19 页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