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4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
生物》第四章 生物分类的方法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022 课标]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分解
三、学情分析
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
五、大单元目标叙写
六、大单元教学重点
七、大单元教学难点
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九、学业评价
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
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
十二、单元学历案
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
2
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
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
十六、大单元教学反思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生物》
中的第四章《生物分类的方法》,具体包括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和
第二节《从种到界》。本章内容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
等级体系,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以及生物分类在科学研究和实际
应用中的重要性。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一节,主要介绍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
括以生物特征为依据进行分类的原则,以及分类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生物特征。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技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从种到界》一节,则进一步深入介绍了生物分类的等级体系,从最基本
的分类单位“种”开始,逐步扩展到“属”、“科”、“目”、“纲”、
3
“门”、“界”。学生将了解每个分类等级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
完整的生物分类框架。
(二)单元内容分析
核心概念:生物分类、生物多样性、生物分类等级体系。
知识要点:
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生物分类的依据:生物特征。
生物分类的等级体系:种、属、科、目、纲、门、界。
各分类等级之间的关系及特点。
技能培养:
观察和识别不同生物的特征。
运用生物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理解并构建生物分类的等级体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激发学生对生物分类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能力。
4
(三)单元内容整合
本单元内容紧密围绕生物分类这一主题展开,从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
法入手,逐步深入到生物分类的等级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的内在
逻辑联系,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应结合学生生
活实际和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类、归纳和推理等能力,以及科
学思维和探究实践精神。
具体来说,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到校园或附
近自然环境中观察不同生物,尝试根据生物特征进行分类;或者通过小组讨论、
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分类的原理和方法。此外,还可以结
合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等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2022 年版)》分解
(一)生命观念
结构与功能观:
通过观察不同生物的特征,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生物分类过程中,关注生物特征与其生存环境和功能适应性的联系。
物质与能量观:
5
认识到生物体在分类等级体系中的位置反映了其物质组成和能量代谢的相
似性。
理解生物分类有助于揭示生物界物质 循 环和能量 流 动的 规律 。
进 化 与适应观:
生物分类等级体系反映了生物进 化 的 历 程和 趋势 。
理解生物分类有助于认识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 化 的关系。
生态观:
生物分类对于理解生态系 统 结构和功能、维护生态 平衡 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生物分类,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 互 依存关系。
(二)科学思维
归纳与概括:
在观察不同生物特征的基础上,归纳 出 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
对生物分类等级体系进行概括,理解各分类等级之间的关系和特点。
演绎 与推理:
根据生物特征,推理 出 生物在分类等级体系中的位置。
通过生物分类,推理 出 生物之间的 亲缘 关系和进 化历 程。
批判 性思维:
6
对不同生物分类方法和结 果 进行 比较 和分析,培养 批判 性思维能力。
勇 于质 疑 和 挑战现 有的生物分类体系,培养 创新 意识和探 索 精神。
模型 与建 模 :
构建生物分类的等级体系 模型 ,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分类的 复杂 性和系 统 性。
运用 模型 对生物分类进行 预测 和解 释 ,培养建 模 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
(三)探究实践
观察与 描述 :
组织学生观察不同生物的特征,并进行 准确描述 。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结 果 对生物进行分类和归纳。
实 验 与探究:
设计 实 验 探究生物特征与其分类等级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 验验证 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的有 效 性。
调查 与分析:
调查当地 生物多样性的 现状 ,分析不同生物在分类等级体系中的分 布 和 数
量。
结合生物分类知识,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和 措施 。
制作 与展示:
7
制作 生物分类等级体系的 图表 或 模型 ,展示生物分类的结 果 和特点。
组织学生展示和分 享 自 己 的生物分类 作品 和探究成 果 。
(四)态度责任
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对生物分类学的 严谨 态度和 求 实精神。
鼓励 学生 勇 于探 索未 知 领域 ,保 持 对生物分类学的好奇心和 求 知 欲 。
健康 意识:
通过生物分类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 平衡 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 健康 意识
和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分类对于人类 健康 和生态系 统稳定 的 作 用。
社会责任:
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社会责任感和 使 命感。
鼓励 学生 积极参 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为可 持 续发展 贡献 自 己 的力量。
伦 理 道德 :
在生物分类过程中尊重生命、 爱 护自然,培养学生的 伦 理 道德 观念。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分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维护人类和自然和 谐共 生
的重要性。
8
三、学情分析
(一) 已 知内容分析
在七年级上册的生物学学习中,学生 已经 初步 接触 并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
基本概念,包括生物的种类 繁 多以及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和适应性。通过
之 前 的学习,学生对一些 常见 的动 植 物有了基本的认识,并 且 了解了生物体的
基本结构和功能。此外,学生在 日常 生活中 已经积累 了一 定 的生物分类的 朴素
认知, 比 如知 道植 物和动物的 区 别,能够根据一些 明显 特征 区 分不同的动 植 物
种类。这些基础知识为学习生物分类的方法 提供 了 必 要的 背景 和 支持 。
(二) 新 知内容分析
本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的第四章《生物分类的方法》主要包含 两 节内
容: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和第二节《从种到界》。这 两 节内容旨在
使 学生系 统 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生物分类等级和分类单位,
并能够在实际 操作 中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核心内容:生物分类的依据和原则,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包括 形 态学特
9
征、生理功能、 繁殖 方式等。
学习目 标 :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分类的重要性,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尝试对 常见 的生物进行分类。
第二节《从种到界》:
核心内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生物
分类系 统 的概 述 ,以及各分类等级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 标 :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分类等级的概念,掌握从种到界的生物分类
体系,理解各分类等级之间的 区 别和联系。
通过这 两 节内容的学习,学生不 仅 能够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还能够理解生物分类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生物多样
性和生物进 化 等内容 奠定 基础。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 正处 于认知发展的关 键时期 , 他们 的逻辑思维能力和 抽象 思
维能力 正 在逐步 形 成和发展。在生物学学习中,学生 已经 具 备 了一 定 的观察、
分析和归纳能力,能够通过对生物特征的观察和 比较 ,发 现 生物之间的相似性
和 差异 性。学生对实践 操作 和探究活动具有 较高 的兴趣和 积极 性, 愿 意通过动
10
手 操作 和 亲身 体 验 来深 化 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生物分类的方法 涉 及一些 较 为 抽象 的概念和原理,如分类依据、分类等级
等,这些概念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具有一 定 的 难 度。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 需要 采 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 段 ,如 直 观 演 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帮助
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 抽象 概念。
(四)学习 障碍突破策略
针 对学生在学习生物分类方法过程中可能 遇 到的 障碍 ,教 师 可以 采取 以下
策略 进行 突破 :
直 观 演 示与实物观察:
利用多 媒 体教学 资源 ,如 图片 、 视频 等, 直 观展示不同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过程,帮助学生建 立直 观的感性认识。
组织学生观察实物 标 本或进行 野 外 考 察, 让 学生 亲身接触 和观察不同种类
的生物, 增强 对生物特征的理解和 记忆 。
案例分析与讨论:
选取典型 的生物分类案例,如 植 物分类、动物分类等,引导学生分析案例
中的分类依据和方法, 加 深对生物分类原则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