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
本试卷共 8 页,33 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8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
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 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
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学者发现,殷墟各遗址出土的商代人骨普遍有明显跪坐姿势形成的痕迹,且年龄越大越明显。甲骨
文中亦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图)。据此推测,这种跪坐姿势是
A. 礼仪规范的结果
B. 狩猎生活的需要
C. 战斗训练的要求
D. 刑罚残酷的表现
【答案】 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可知,甲骨文中的“女、令、见、光”字,都是一个跪坐的形象,这说明当时跪坐
现象非常普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凳子作为一种日常用具,是在隋唐时期由胡地传入,并在宋时成形为
现在的式样。所以,在此之前的中国古人,基本是 席 地 而 坐, 而 坐有坐相, 站 有 站 姿,跪坐 即 为一种符合
礼 数 的姿势。 因 此,甲骨文中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表明这种跪坐姿势是礼仪规范的结果, 故 A 项
符合题意;跪坐是 汉族 古时的 居 坐的一种 方 式, 即席 地 而 坐, 因 此, 与 狩猎、训练和刑罚无关, 排除 BCD
项。 故 选 A 项。
2. 《 史 记》记载 ,胡 亥 是 赵高 和 李斯篡 改 秦始皇 遗 诏而立 , 但北京 大学 收藏 的 西汉竹书《赵正书》却记载 ,
胡 亥 是 秦始皇临终 前 亲 自 认 可的 继承 人。这表明
A. 《赵正书》缺乏 史 料价值
B. 出土文 献更 可信
C. 《 史 记》仅仅 是一 家 之 言
D. 秦始皇刚愎 自用
【答案】 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 材料 可知, 《 史 记》认 为胡 亥 是 篡 改 秦始皇 遗 诏而立 , 而《赵正书》却记载 胡 亥 是 秦始
皇临终 前 亲 自 认 可的 继承 人。这表明 《 史 记》仅仅 是一 家 之 言 ,历史 真像仍 需考古 验 证, 故 C 项符合题意;
《 史 记》 和 《赵正书》均属于 文 献 史 料 , 均 有 较高 的史 料价值 , 因 此, AB 项说 法过于绝 对, 排除 AB 项;
题干 材料 无 法 说明 秦始皇刚愎 自用, 排除 D 项。 故 选 C 项。
3. 东 晋 初期,大 量避乱南迁 的 北方贵族 定 居浙 东,他 们主 要 参与制造 业、商业和 运输 业 等经济 活动, 很少
涉足 大土地 农 业 经营 。这表明 北方贵族
A. 缺乏 生 产工 具和 技术
B. 可 支配 的
劳 动 力 不 足
C. 难 以 获得 广 阔 的 田 地
D. 排斥南方 的本地 贵族
【答案】 C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了 东 晋 初年 南迁 的 北方贵族主 要 参与手工 业和商业活动, 很少涉足 大土地 农 业 经营 ,结
合所学可知,东 晋 初年, 南迁 的 北方士族社会 基 础 有 限 , 南方 土地 资源被 当地 士族 所 占 据, 难 以 获得 广 阔
的 田 地,所以出现 材料 所 述 现象, 故 选 C ; 北民南迁带去了 先 进 的生 产工 具和 技术 , 故排除 A ;大 量南迁
的 北方 人 口 为 南方经济 发 展提供了充足 的 劳 动 力 , 故排除 B ; 材料 说明的是 南方 本地 贵族排除北方贵族 ,
故排除 D 。
4. 隋初有 官员进 表, 称 :“ 窃 见当 今郡县 , 倍 多 于 古,或地无 百里 , 数县 并置,或 户 不满 千 , 二郡 分
领 。”这说明当时
A. 分 封制度盛行
B. 全 国 户口 众多
C. 土地 兼 并 严重
D. 郡县数量过 多
【答案】 D
【解析】
【详解】根据“当 今郡县 , 倍 多 于 古,或地无 百里 , 数县 并置”可知,隋 朝郡县数量过 多, 故 选 D ;隋 朝
没 有 实行 分 封制 , 排除 A ; 材料反咉郡县数量 多,无 法体 现 全 国 户口 众多, 排除 B ; 材料 信息 与 土地 兼 并
无关, 排除 C 。
5. 高士廉等奉命编 写 《氏族志》 时,以 山 东 崔氏 为 第 一 等 。唐 太宗看 后 极 为不满,要求按当 朝官爵重 新 编
定, 遂 以 皇族 为 第 一 等 ,将 山 东 崔氏降 为 第三等 。这 反映 唐初
A. 贵族等第观念犹存
B. 君主权威面临挑 战
C. 区域 经济 发 展 不 均
D. 科举制度 初见成效
【答案】 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 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 谓氏族 , 就 是 士族 。 高士廉完 成初 稿 后 呈 给唐 太宗观看 ,
列山 东 崔 姓为上之上 等 ,可见当时的 门第观念影响深 入人 心 。唐 太宗看 后不满意,指 示 按 照 当 朝官爵重 新
编 定,“ 皇族 ”为一 等 , 山 东“ 士族 ”为 三等 。唐 太宗 此 举 明显是在 降低 、 抑制门阀士族 以 加强皇权 , 借
以 打击门阀士族 的势 力 。由此可见, 材料反映了 唐初 贵族等第观念犹存 , 故 A 项 正确 ;唐 太宗利 用 编 写
《氏族志》 , 抑制门阀士族 以 加强皇权 , 排除 B 项;题干 材料反映了 唐 朝 初年 抑制门阀士族 以 加强皇权 ,
与 区域 经济 发 展 和 科举制度 无关, 排除 CD 项。 故 选 A 项。
6. 北 宋时期, 政府 在 南方征收 的 米谷布帛 和 专卖收 入, 经运河运至京师 每年 达 四 五百万至 一 千余万石匹贯 ,
构 成 朝廷财政收 入的 重 要来 源 。这 反映 出
A. 人 口南迁带 来大 量劳 动 力
B. 江南经济 地位 逐渐提升
C. 南北方耕 作 技术差距很 大
D.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 成
【答案】 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 材料 可知, 北 宋时期, 政府 在 南方征收 的 米谷布帛 和 专卖收 入 构 成 了朝廷财政收 入的 重
要来 源 ,这表明 南方经济 在国 家财政收 入中 占 有 重 要地位。 因 此, 材料反映了江南经济 地位 逐渐提升 , 故
B 项 正确 ;题干 材料 表明 江南经济 地位 逐渐提升 , 没 有 涉及 人 口南迁与耕 作 技术 的内 容 , 排除 AC 项; 南
宋时, 我 国 经济重心完 成 南移 , 与 题干“ 北 宋”不符, 排除 D 项。 故 选 B 项。
7. 下 图是 汉 、 元两 代 汉 中地区的 行政 区域图。 汉 代 主 要 依 据“ 山川 形 便 ”来划分 行政 区划; 元 代 主 要以
“ 犬牙 相入”的原 则 来划分 行 省。 元 代此 举 目的在 于
A. 加强 对地 方政治军 事 控制
B. 减 轻 地 方财政经济 的 负担
C. 配 合 郡 国 制度 设计 的需要
D. 保 护 汉 中地区的 风俗习惯
【答案】 A
【解析】
【分析】
【详解】为 了 防止 地 方 出现 割 据现象, 加强 对地 方政治军 事 控制 , 元朝主 要以“ 犬牙 相入”的原 则 来划分
行 省, 故 选 A ; 材料 信息 与 “ 减 轻 地 方财政经济 的 负担 ”无关, 排除 B; 西汉实行郡 国并 行制 , 元朝没 有 实
行郡 国 制度 , 排除 C ; 元 代以“ 犬牙 相入”的原 则 划分 行 省, 与 “保 护 汉 中地区的 风俗习惯 ”无关, 排除
D 。
【点 睛 】
8. 徐 光 启突破 了 狭隘 的文 化优 越 感 , 主 张虚 心 接受 西方科 学,并在此基 础 上 会 通 中 西 文 化 , 最 终 超胜 西方 。
据此可知, 徐 光 启
A. 全 盘接受 西方 文 化
B. 反 对“以 夷 制 夷 ” 策略
C. 固守 中国传 统 文 化
D. 在 洞察 反 省中 追 求 超 越
【答案】 D
【解析】
【分析】
【详解】 徐 光 启 主 张虚 心 接受 西方科 学,并 融 会贯 通 中 西 文 化 , 最 终 超胜 西方 , 体 现 了 在 洞察 反 省中 追 求
超 越, 故 选 D ; A 项不符合“ 会 通 中 西 文 化 ”, 排除 ; 材料体 现 徐 光 启 主 张 学 习 西方而 后 超 越 西方 , 体 现 了
“以 夷 制 夷 ” 策略 , 排除 B; C 项不符合“ 主 张虚 心 接受 西方科 学”, 排除 。
【点 睛 】
9. 据 统计 ,明代平 民 出 身 的 进士 约 占 总 数 5 0 % , 清 代 则减至 3 7 .2 % ; 而 父祖 三 代有 秀才 以上 功 名者, 则 由
明代的 5 0 % , 升至 清 代的 62.8 % 。由此可见,自明 至 清
A. 科举 取 士难度降低
B. 平 民 向 上 流 动 变 难
C. 父祖身份 无关 紧 要
D. 社会等 级 差 别缩 小
【答案】 B
【解析】
【详解】 清 代 与 明代相 比 ,平 民 出 身 的 进士占 比 下降 , 父祖 三 代有 秀才 以上 功 名者 占 比 上 升 ,说明 清 朝 时
期平 民 通 过科举 考试 向 上 层流 动的 难度加 大, 故 选 B ; 材料没 有 体 现 科举 考试内 容 的 难度降低 , 排除 A ;
清 朝 父祖 三 代有 秀才 以上 功 名者 比例 上 升 ,说明 父祖身份 很重 要, 排除 C ; 材料 信息无 法体 现 社会等 级 差
别缩 小, 排除 D 。
10. 18 世纪 20 年代, 法 国人皮 埃尔 对中国 靠什么 供 养 如此之多的人 口 感到好奇 ,结果发现 诀窍 在 于 给 耕
地合 理施肥 , 翻 耕 土地 到 一定 深度 ,在 适 当 季节播 种,将 谷 物 与 其他作 物间 作。在他 看 来,“ 诀窍 ”是
A. 政治 开 明 社会 安 定
B. 中国 农 业 精 耕 细 作
C. 政府 大 力 扶 持 农 业
D. 中国人 民 勤 劳 勇敢
【答案】 B
【解析】
【
分析】
【详解】“合 理施肥 ”“ 翻 耕 土地”“ 适 当 季节播 种”“ 间 作” 体 现 了 精 耕 细 作,皮 埃尔 认 为中国能 够 供
养 如此之多的人 口得 “ 诀窍 ”是 农 业的 精 耕 细 作, 故 选 B; 材料 信息无 法体 现 政治 开 明, 排除 A ; 材料没 有
体 现 政府 扶 持 农 业, 排除 C ; 材料体 现的是 精 耕 细 作,并 未 体 现中国人 民 勇敢 , 排除 D 。
【点 睛 】
11. 在 镇压 太 平 天 国的 过 程 中, 清 政府 发现 八旗 军 队 缺乏 战斗 力 , 真正 能 够 对 抗 太 平 军 的 唯 有 湘 军 、 淮 军
等汉族 地 主 武装 ,这个 趋 势 到洋 务 运 动时期 更加 明显。由此可知
A. 汉族官 僚集团 地位 逐渐 上 升
B. 八旗 军 队 被 地 主 武装取 代
C. 太 平 天 国 运 动改 变阶级 结 构
D. 洋 务 运 动 带 来 了 国 富兵 强
【答案】 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清 政府政 策 的一个 特 点 就 是 排斥汉 人,在 太 平 天 国 运 动中,满 洲 贵族及 其 军
队 不 堪 一 击 。为 了 维护 自己 统 治 , 清 政府被 迫 重 用 汉族 地 主 。 汉族官 僚集团 地位 逐渐 上 升 ,这个 趋 势 到洋
务 运 动时期 更加 明显, 故 A 项符合题意;地 主 武装 没 有 取 代 八旗 军 队 , 太 平 天 国 运 动 没 有改 变 原有的地 主
阶级 和 农民 阶级 , 洋 务 运 动 没 有 实 现 富 国 强 兵 , 因 此, BCD 项表 述均 不符合史 实 , 排除 BCD 项。 故 选 A
项。
12. 18 9 4 年 外 国在 华 产 业 资 本 约 为 0. 5 4 亿 元 ,为中国 产 业 资 本的 1. 5 倍 ; 到 1 9 11 年 外 国在 华企 业 投 资 约
为 20 亿 元 ,以 高 出 数倍 的 绝 对 优 势对中国 资 本形成 巨 大的 压 力 。由此可见
A. 中国 经济命 脉 被列强控制
B. 民族资 本 主 义 举 步维艰
C. 民族 矛盾 上 升 为 主 要 矛盾
D. 清 朝 对 外贸易 发 展 迅速
【答案】 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 到 1911 年 外 国在 华企 业 …… ,以 高 出 数倍 的 绝 对 优 势对中国 资 本形成 巨 大的 压
力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895 年甲 午 战 争 后,签 订 《 马 关条 约 》 给 予 了 外 国人在中国 投 资 设厂 的 权
力 。 列强 纷纷 在中国 开办 工 厂 ,形成 了 对中国 近 代 工 业的 垄断 ,使中国 民族工 业 难 以 独 立 发 展 、 举 步维艰 ,
故 B 项符合题意;题干 材料 说明 列强 在中国 投 资 设厂 使 民族资 本 主 义 举 步维艰 ,无 法 说明中国 经济命 脉 被
列强控制 和 民族 矛盾 上 升 为 社会主 要 矛盾 , 排除 AC 项; 从 “ 外 国在 华企 业”可知, 材料 无 法 说明对 外贸
易 发 展 迅速 , 排除 D 项。 故 选 B 项。
13. 下 表可见

A. 民主 共和 观念已深 入人 心
B. 马克思 主 义 在广东 得 到 广 泛 传 播
C. 革 命 团 体 在广东 开 始 建 立
D. 近 代广东 思想 先 驱走 在时代前 列
【答案】 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康 有为 领 导 了 戊戌变 法 ,在 社会 上 起到 了 思想启蒙 的作用, 开启 了我 国的 政
治民主 化 进 程 ; 孙 中 山 是 我 国 民主 革 命 的先 行 者, 领 导辛 亥 革 命 ,推动 了 中 华 民族 的 思想 解 放 , 打 开 了 中
国 进 步潮流 的 闸 门 ; 1919 年, 李 大 钊 在 《 新 青 年 》 发表 《我 的 马克思 主 义 观》 ,对 马克思 主 义 作 了较 为
系统 的 介绍 , 随 后, 杨匏安 在广东 宣 传 马克思 主 义 。据此可知,题干表 格 说明 近 代广东 思想 先 驱走 在时代
前 列 , 故 D 项 正确 ; 辛 亥 革 命 使 民主 共和 观念深 入人 心 ,只符合表 格 中的“ 孙 中 山 ”,不能 全面体 现表 格
内 容 , 排除 A 项; 杨匏安系统介绍马克思 主 义 ,无 法 说明 马克思 主 义 在广东 得 到 广 泛 传 播 , 排除 B 项; 资
产 阶级 第 一个 革 命 团 体 ——兴 中 会 是 孙 中 山 在 美 国 檀香 山 创建 的, 而 非广东, 排除 C 项。 故 选 D 项。
14. 1 9 2 7 年 秋 , 毛泽 东在文 家 市 前 委 会 议 上 主 张放弃攻 打 长沙 ; 随 后 主 持 三 湾 改 编 , 确立 党 的 支 部建 在 连
队 上;之后 决 定 工农 革 命军主力 在 井冈 山 周围 打 游 击 。这说明
A. 建党建 军 原 则 的 正 式 确立
B. 毛泽 东在 党 中 央 的 领 导 地位 确立
C. 国 民 革 命 取 得 决 定 性胜 利
D. 农 村革 命 根据地的 建 立 拉开序幕
【答案】 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 9 2 7 年 秋 收 起义受挫 后, 毛泽 东 带领工农 革 命军主力 走向井冈 山 , 建 立了第 一 块
农 村革 命 根据地, 故 选 D ;1 9 2 9 年,古 田会 议召开 , 确立了 “ 思想建党 、 政治 建 军 ”的 建党建 军 原 则 , 排
除 A ; 遵义 会 议 确立了 毛泽 东在 党 中 央 的 领 导 地位, 排除 B;1 9 2 7 年四一 二政 变 、 七 一 五政 变标 志 国 民 革
命 失败 , C 项 错误 。
【点 睛 】
15. 晋 察冀 等 抗 日根据地 政府 采取 发 放 农 贷 、 支 援牲畜 、代 制农 具 等 措施 , 利 用 互助组 、合作 社等 形式 帮
助群 众发 展 生 产 ,大大 提高了劳 动生 产 率 。由此可见, 抗 日根据地 建设
A. 形式不 仅 多样并且 重 视 实 效
B. 体 现 了 国共合作共 同抗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