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4 年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大单元整体教学
设计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分解
三、学情分析
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
五、大单元目标叙写
六、大单元教学重点
七、大单元教学难点
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九、学业评价
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个性化定制可以联系学校)
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
十二、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
十三、大单元作业设计
十四、“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
十五、大单元教学反思
2
一、内容分析与整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精心挑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第一单元,旨在引领学生们深入探索中国古
代文学的浩瀚海洋,领略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人生智慧。这一单元汇集了多篇经典古文和史传文学作
品,每一篇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瑰宝,不仅代表了先秦至汉代文学的高峰,也是中华文化传承与
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节,选自儒家经典《论语》,通过记录孔子与四位弟子关于志向
的对话,展现了儒家“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及“君子不器”的人格追求,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理想与社会责
任之间的关系。《齐桓晋文之事》则是《孟子》中的节选,孟子以高超的辩才,向齐宣王阐述“保民而王”
的仁政思想,体现了孟子民本思想的精髓,启发学生对治国理念进行深入思考。
《庖丁解牛》选自道家经典《庄子》,以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寓言式地表达了道家顺应自然、游刃有
余的生活哲学,鼓励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规律,以无为之心达成有为之事。《烛之武退秦师》来自《左
传》,讲述了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退却秦师的外交智谋,展现了古代智者的策略与勇气,激发学生对智慧
与勇气的崇敬与学习。
《鸿门宴》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史记 · 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篇章,通过描绘刘邦与项羽在鸿
门宴上的明暗交锋,生动再现了楚汉相争时期的 历 史 风云 , 让 学生领略 到历 史人 物 的 复杂性 格与 命运波折 ,
同 时也深 刻 体会 到 “ 忍辱负 重”、“智勇 双全 ” 等 人生哲理。
3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一 次 文学之 旅 , 更 是一 场穿越 时 空 的文化探索, 它带 领学生 穿越 时 空隧 道,
与古代先 贤 进行心 灵 对话,理解 并 传承中华 优秀 传 统 文化中的思想精华、道 德观 念和人文精 神 。通过学习,
学生不仅 能够提升 文学 鉴赏能力 , 更能 在 历 史的 长河 中 汲取 智慧, 培养独立 思考与 批判性 思 维 ,为成为 具 有
深厚文化底蕴和时代责任 感 的 新 时代 青年奠定坚实 的 基础 。
(二)单元内容分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作为《论语》中的经典篇章,不仅记录了孔子与四位弟子关于理想
社会与个人志向的深入对话, 更 深 刻 地展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在这 场 对话中,孔子鼓励弟子们 各抒己见 ,
畅谈 理想, 从 子路的勇武治国 到 曾皙的礼乐教化,再 到 冉有的 富 民之策与公西华的 谦逊 之志,无不体现了儒
家对于理想社会 构 想的多元 性 与 包 容 性 。孔子的 点评 与引导, 更 是 将 儒家教 育 思想中的“ 因材施 教”与“君
子不器”展现 得淋漓尽致 ,启 示后 人追求 全面 发展与个 性张扬 的和 谐统 一。
《齐桓晋文之事》则是孟子思想的 光辉 篇章,通过与齐宣王的深入交 谈 ,孟子不仅阐述了其“仁政”思
想的 核 心 ——即 君 主 应以仁 爱 之心治国, 实施 仁政, 方能得 民心、 安天 下, 还 展 示 了其高超的论辩 艺术 。孟
子 善 于 设问 引导, 层层 深入, 使 齐宣王在对话中 逐渐认识到 王道之 真谛 ,体现了儒家学者 致力 于 将 高 远 理想
转 化为 可 行政策的 实践 精 神 。
《庖丁解牛》作为《庄子》中的 名 篇,以庖丁解牛的生动故事为 喻 ,深 刻揭示 了道家顺应自然、游刃有
余的哲学思想。庖丁之所以 能 “以无厚入有间”, 轻松 解牛, 全 在于 他 对牛体 结构 的深 刻 理解和 遵循 自然规
律的智慧。这不仅是 技艺 高超的体现, 更 是道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 谐共处 理念的 象征 ,启 示 人们在生
4
活与 工 作中应寻求规律,顺 势 而为。
《烛之武退秦师》则是一 段春秋 时期的外交 佳 话,烛之武 凭借 超 凡 的智慧与 口 才,仅 凭 三寸不烂之舌 便
成 功说服 秦 穆 公退 兵 ,化解了一 场可能 的 战 争 危机 。这一事 迹 不仅展现了烛之武的个人 魅力 与外交才 能 ,也
深 刻揭示 了 春秋 时期 复杂 的政治 局势 与 各 国间的 微妙 关系,体现了智慧与勇气在解 决 国 际 争 端 中的重要作 用 。
《鸿门宴》作为描绘楚汉相争 初 期的重要篇章,通过刘邦与项羽在鸿门宴上的明争暗 斗 ,生动 刻画 了 两
位 历 史人 物 的 性 格 特点 与政治智慧。刘邦的 隐忍 与 机 智,项羽的 霸 气与 犹豫 ,在这 场 宴会上展现 得淋漓尽致 ,
同 时也 揭示 了 权力斗 争的 残酷 与 复杂 , 让 人不 禁感叹历 史的无 常 与 英雄造 时 势 的 悲壮 。这 五 篇经典之作, 各
自以其 独特 的 视角 与深 刻 的内 涵 , 共同构 成了中华文化的 丰富画卷 ,引领 我 们 穿越 时 空 , 感悟 先 贤 智慧,思
考人生与社会。
(三)单元内容整合
本单元的内容 整合 ,旨在深 度挖掘 “经典传承与智慧启 迪 ”这一 核 心 主题 ,通过系 统 而 全面 的学习 框架 ,
引领学生 跨越 时 空界限 ,深入探索儒家与道家思想的精髓,以及 历 史人 物 所展现的智慧与勇气, 从 而深 刻 体
会中华文化的 源远流长 与 博大 精深。
在这一单元中, 我 们 将 不仅仅 局限 于对儒家“仁 爱 ”、“礼 制 ” 等核 心理念的解 读 , 或 是道家“道 法 自
然”、“无为而治”哲学思想的阐述, 更 重要的是,通过经典文 献 的 研读 , 如 《论语》、《道 德 经》 等 , 让
学生 直接 对话先 贤 , 感受 其深 邃 的思考与 独特 的智慧。 我 们鼓励学生以 批判性 的 眼光审视 这 些 经典,思考 它
们在不 同历 史时期 如何被 解 读 与应 用 ,以及 它 们对于 塑造 中国古代社会 结构 、 价值观 念 乃 至个体行为 模 式的
5
深 远影响 。
本单元 还特别强调历 史人 物 智慧与勇气的探 讨 。通过选 取具 有代表 性 的 历 史人 物案例 , 如 孔子的 周 游 列
国、 老 子的 归隐 之道、 屈原 的 忠贞 不 渝等 , 让 学生在学习其生 平 事 迹 的过程中,领 悟到面 对 复杂 多 变 的社会
环境 时,个体 如何坚 守信 念,以智慧和勇气 书写 不 朽 篇章。这 样 的学习,不仅 能够 激发学生的 历 史 意 识 , 还
能培养他 们的人文 情怀 ,学会 从历 史中 汲取力 量 , 指 导现 实 生活。
本单元 还 倡 导对 比阅 读 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 将 儒家与道家思想进行对 比分析 ,探 讨两 者在 宇宙 观 、人
生 观 、社会 观等方面 的 异 同 ,理解 它 们 虽 各 有 侧 重,却 共同构 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 性 与 包 容 性 。 更 进一 步 ,
引导学生思考这 些 古 老 智慧 如何跨越 千 年 ,对现代社会 依 然 具 有启 示 意义 , 比 如 在 环境 保 护 、社会治理、个
人修 养等方面 的应 用 , 让 学生 认识到 传 统 文化 并 非 一成不 变 的 遗产 ,而是活生生、 能 与时 俱 进的思想 资 源 。
本单元的内容 整合 是一 次穿越 时 空 的智慧之 旅 , 它 不仅仅是对传 统 文化的学习与传承, 更 是一 次 心 灵 的
启 迪 与思 维 的 锻炼 。 我 们期 望 通过这一系 列 的学习活动, 能够培养 出 具 有深厚 历 史底蕴、 广阔 人文 视 野 、 独
立批判性 思 维 的学生, 使他 们 能够 在 未 来的学习与生活中, 更 加 自 信 地 汲取 传 统 智慧, 创 新性 地应对挑 战 ,
成为 推 动社会进 步 的有 识 之 士 。
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分解
根据 《 普 通高中语文 课 程 标准( 2017 年 版 2020 年 修 订) 》的要求,本单元的教学应重 点 关 注 以下 几
个 方面 :
1. 语言 建 构 与 运用 : 通过 诵 读 、 翻译 和 赏 析 经典文本, 提升 学生的语言 感受力 和表达 能力 , 培养 学生在
6
具 体语 境 中 恰当 运用 语言的 能力 。
2. 思 维 发展与 提升 : 通过探 讨 文本中的思想 观点 、 历 史 背景 和文化内 涵 ,引导学生进行 批判性 思考, 培
养 逻辑 思 维 和 创 新能力 。
3. 审 美 鉴赏 与 创 造 : 通过对经典文本的 审 美 鉴赏 ,引导学生 感受 中华文化的 独特魅力 , 培养 学生的 审 美
情趣 和 创 造力 。
4. 文化传承与理解 :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理解 并 传承中华 优秀 传 统 文化, 增 强 文
化自 信 和民 族 自 豪 感 。
三、学情分析
(一)已知内容分析
学生经过 初 中 阶 段 的学习, 已 经 积累 了一 定 的文言文 阅 读基础 , 能够初 步 理解 简 单的文言文 大 意 , 掌握
了一 些基 本的文言 词 汇和语 法结构 。这为 他 们进一 步 学习高中 阶 段 的文言文 奠定 了 坚实 的 基础 。学生也对儒
家、道家思想有了 初 步 的 认识 ,了解了一 些基 本的 历 史事 件 和人 物 , 如 孔子的“仁 爱 ”思想、 老 子的“无为
而治” 等 ,这 些 都为 他 们深入理解高中语文教 材 中的文言文选篇 提 供 了必要的 背景知 识 。
尽 管 学生 已 经 具 备 了一 定 的文言文 阅 读能力 和对儒家、道家思想的 初 步 认识 , 但 他 们在理解和应 用 这 些
知 识 时 仍存 在一 些 困难 。 例如 , 他 们在 翻译 文言文时 往往只注 重 字 面 意 思,而 忽 视 了文本的深 层 含 义 和文化
背景; 在理解儒家、道家思想时, 他 们 往往只停留 在表 面层次 , 缺乏 深入的思考和探 究 。在高中 阶 段 的教学
中,教师 需 要进一 步 引导学生深化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 用 , 提升他 们的思 维能力 和文化 素 养 。
7
(二)新知内容分析
本单元所选文本 难 度 较 大 ,不仅 涉 及的思想内 涵 和 历 史 背景较 为 复杂 ,而 且 语言表述也 更 为深 奥 。学生
需 要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思想 观点 、 历 史 背景 和文化内 涵 , 把握 作者的 写 作 意图 和文本的 主 旨 大 意 。 他 们 还 需
要 掌握 一 定 的文言文 阅 读技 巧 和 翻译 方法 , 如如何 准确 理解文言 词 汇的含 义 、 如何 把握 文言文的 句 法 和语篇
结构等 。
具 体来 说 ,本单元的文本 涵 盖 了多个 历 史时期和不 同 的思想 流 派 , 如 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 墨 家 等 。
这 些 文本不仅 反映 了 当 时的社会 状况 和人们的思想 观 念,也蕴含了 丰富 的文化内 涵 和人生哲理。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 需 要 注 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 历 史 背景 和文化内 涵 , 帮助 他 们 把握 文本的深 层 含 义 和作者的 写
作 意图 。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高中学生 正 处 于思 维能力 发展的关 键 时期, 他 们 具 备较 强 的 逻辑 思 维 和 抽 象 思 维能力 , 能够 较 为深入地
思考和探 究 问题 。 他 们也 具 备 了一 定 的自 主 学习 能力 和 合 作学习 能力 , 能够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 主 学习和
合 作探 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 注 重发 挥 学生的 主 体作 用 ,引导 他 们自 主 思考和 合 作探 究 , 提升他 们的思
维能力 和文化 素 养 。
尽 管 高中学生 具 备 了一 定 的思 维能力 和自 主 学习 能力 , 但 他 们在学习过程中 仍存 在一 些 困难 和挑 战 。 例
如 , 他 们在 面 对 复杂 的文言文选篇时 往往 感到 无 从 下 手 , 缺乏 有 效 的 阅 读 策略和 翻译 方法 ; 在 合 作探 究 过程
中, 他 们有时 难 以 形 成有 效 的 讨 论和交 流 , 缺乏 深入的思考和探 究 。教师 需 要 针 对学生的 实际 情况 制定 相应
8
的教学策略和 方法 , 帮助 他 们 克 服 学习 困难 和挑 战 。
(四)学习障碍突破策略
为了 帮助 学生 克 服 学习 障碍 和 提升 学习 效果 ,教师 可 以 采 取 以下策略 :
1. 预 习与 复 习相 结合
在 课前布置预 习任 务 , 让 学生 提 前 了解文本内容、作者生 平 及 写 作 背景 等 ,为 课堂 学习 做好准备 。在 课
后 布置 复 习任 务 , 巩固 所学 知 识 , 加 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记 忆 。通过 预 习与 复 习的 结合 , 可 以 帮助 学生 更 好 地
掌握 文本内容和思想内 涵 。
2. 分 层 教学
针 对不 同层次 的学生 制定 不 同 的教学 目标 和教学策略。对于 基础 较好 的学生, 可 以引导 他 们深入探 究 文
本的深 层 含 义 和文化内 涵 ; 对于 基础 较差 的学生,则 可 以 注 重 培养他 们的文言文 阅 读能力 和 翻译 技 巧 。通过
分 层 教学, 可 以 确 保每位学生都 能 在 原 有 基础 上有所 提 高。
3. 小组 合 作学习
通过 小组 合 作学习的 方 式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和 积极 性 。在 小组 内 部分 工合 作, 共同 完 成任 务 和 目标 。
通过 小组 合 作学习, 可 以 促 进学生之间的交 流 与 合 作, 提升他 们的 团队协 作 能力 和 沟 通 能力 。在 小组 合 作过
程中,教师 还可 以引导学生进行 互 评 和 反 思, 帮助 他 们发现自 己 的不 足 并 及时 改 进。
4. 多 媒 体 辅助 教学
利 用 多 媒 体教学 手 段 展 示 相关 历 史 背景 和文化内 涵 的 图片 、 视 频 等 资料 , 增 强 教学的 直观性 和生动 性 。
通过多 媒 体 辅助 教学, 可 以 帮助 学生 更 好 地理解和记 忆 文本内容, 提升他 们的学习 兴趣 和 积极 性 。教师 还可
9
以 利 用 多 媒 体教学 手 段 引导学生进行自 主 探 究 和学习, 培养他 们的自 主 学习 能力 和 创 新 思 维 。
5. 注 重思 维 训练 和文化 素 养 的 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 注 重引导学生的思 维 训练 和文化 素 养 的 提升 。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 究 文本的深 层 含 义 和文
化内 涵 , 培养他 们的 逻辑 思 维 和 抽 象 思 维能力 。教师 还可 以引导学生关 注 社会现 实 和人生哲理, 提升他 们的
文化 素 养 和人文精 神 。
6. 鼓励 课 外 阅 读 和 拓 展学习
鼓励学生进行 课 外 阅 读 和 拓 展学习, 拓宽 他 们的 视 野 和 知 识面 。通过 推荐 一 些优秀 的文言文作品和相关
的 历 史、文化 书籍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 阅 读 和思考。教师 还可 以 组织 一 些 课 外活动和讲 座 , 邀请专 家学者进
行 指 导和交 流 , 提升 学生的学 术 素 养 和 综 合能力 。
针 对高中学生的学 情 特点 和 新 知 内容的要求,教师 可 以 采 取 多 种 策略和 方法 来 突破 学生的学习 障碍 和 提
升 学习 效果 。通过 预 习与 复 习相 结合 、 分 层 教学、 小组 合 作学习、多 媒 体 辅助 教学以及 注 重思 维 训练 和文化
素 养 的 提升等 策略的 实施 , 可 以 帮助 学生 更 好 地 掌握 文言文 阅 读技 巧 和思想内 涵 的理解 能力 , 提升他 们的思
维能力 和文化 素 养 。
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
本单元的 大主题设 计 为“经典传承与智慧启 迪 ”。通过深入学习经典文本中的思想 观点 、 历 史 背景 和文
化内 涵 ,引导学生领 悟 中华文化的 博大 精深和智慧之 光 。通过对 比阅 读 不 同 文本引导学生理解不 同 思想体系
之间的 异 同 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 乃 至现代社会的 影响 。
10
五、大单元目标叙写
1. 知 识 与 技能 目标: 学生 能够 准确 理解 并 翻译 本单元所选文本 ;掌握 文言文的 基 本 词 汇和语 法 规则 ; 了
解儒家、道家思想的 基 本 观点 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 影响 。
2. 过程与 方法 目标: 通过 诵 读 、 翻译 和 赏 析 经典文本的过程 培养 学生的语言 感受力 和表达 能力 ; 通过 小
组 合 作学习和探 究 性 学习的 方 式 培养 学生的 批判性 思 维 和 创 新能力 。
3. 情 感 态 度 与 价值观 目标: 引导学生领 悟 中华文化的 博大 精深和智慧之 光 ; 培养 学生的 历 史 意 识 、人文
情怀 和民 族 自 豪 感 ; 激发学生对中华 优秀 传 统 文化的 热 爱 和传承 意 识 。
六、大单元教学重点
1. 文言文 阅 读能力 的 培养 : 通过 诵 读 、 翻译 和 赏 析 经典文本的过程 提升 学生的文言文 阅 读能力 。
2. 思想 观点 的理解与探 讨 :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思想 观点 和 历 史 背景 并将 其与现代社会相 联 系进
行探 讨 。
3. 文化传承与理解 : 通过学习经典文本引导学生理解 并 传承中华 优秀 传 统 文化 增 强 文化自 信 和民 族 自 豪
感 。
七、大单元教学难点
1. 文本 难 度 的 把握: 如何 根据 学生的 实际 情况 调整 教学 难 度 确 保每位学生都 能 在 原 有 基础 上有所 提 高。
2. 思想 观点 的深入理解 : 如何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思想 观点并将 其与现代社会相 联 系进行探 讨 。
3. 文化传承与 创 新 的 平 衡: 如何 在传承中华 优秀 传 统 文化的 同 时 培养 学生的 创 新 意 识 和 创 新能力 。
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