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封制与宗法制
【错因】 对两者的关系理解不到位,不能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反映的是分封制还是宗法制。
【正确理解】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其家国一体、注重血缘宗族的统治特色。从“国”
的角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
制度保障。
2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
【错因】 对两个概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二者的异同点。
【正确理解】 首先,专制主义侧重于君主权力与宰相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如隋唐以前宰相位高权重,而唐宋
以来随着皇权的加强,相权被分割、牵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中央集权侧重于中央与
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与均衡,一般来讲,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均衡,国家政治状况、社会环境相对较好,当中央
权力过大(如北宋),地方则羸弱不堪;当地方权力过大(如唐末),国家则陷于分裂和动荡。
3 .郡县制与分封制
【错因】 对两个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郡县制代表的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代表的是贵族政治。
【正确理解】 郡县制起源于先秦时期,郡和县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而且最初的县的规模可能要大于郡,秦国商
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灭六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行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根本区别
在于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而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
家的统一。 汉代沿袭了秦的郡县制和先秦的分封制,推行郡国并行制。但王国问题成为西汉初年影响中
央集权和国家稳定的重要隐患,因此在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代以后的一些王朝偶有在个别地区推行分封制。
4 .汉代的刺史与宋代的通判
【错因】对 二者的地位掌握不准确,不清楚二者与 监察 对 象 之间的关系。
【正确理解】 汉代的刺史制度是中国 古 代 监察 制度中 比 较有代表 性 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当时汉朝维护国家统一、
注重对地方官 员监察 的政治 文明建 设的成 果 。汉代的刺史权力和地位 低 于郡 守 ,但 却 代表中央 巡查 地方,而且直
接 向 皇帝 汇报 ,一定 程 度上有利于上 下贯 通、 预防 和 惩 治 腐败 。北宋 监察 地方的行政官 员 是通判,其官 阶 地位 低
于 知州 ,但 却 代表中央 监察 地方,直接对中央 负责 ,因此通判与刺史同 样具 有“位 卑 而权重”的特点。
5 .唐朝的中 书省 , 元 朝的中 书省 与行中 书省
【错因】 淆这几 个概念。
【正确理解】 唐朝中 书省 是 三省 六 部 中掌 管草拟 政令的机 构 ,其 职 能是 参 与决 策 。 元 朝中 书省 是中央最高行政机
构 , 负责总领各 行 省 , 又兼辖腹里 ( 今冀 、 晋 、 鲁 等地区)。 元 朝在地方设立行中 书省 , 简称 行 省 或 省 ,是地方
最高行政机 构 。
6 . 半殖民 地 半 封 建 社会
【错因】 认 为 半殖民 地 半 封 建 社会 就 是 指 一 半 是 殖民 地社会,一 半 是封 建 社会。
【正确理解】 半 殖民 地是 部 分而不是完全 丧失 国家主权, 半 封 建 是 既 保 存 了封 建 主义 又发展 了 资 本主义; 半殖民
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 半 封 建 是从社会经 济结构 上看的;从社会 发展形态 而 言 , 半殖民 地是 历 史的 沉沦 ,
半 封 建 则是 历 史的 进步 ; 半殖民 地 半 封 建包括 政治、经 济 和 思想文化 等 多 方 面 的 深刻 内涵。
7 . 太 平 天 国 运 动与义和 团运 动
【错因】 不能 客观评价这 两 次农民运 动。
【正确理解】 这 两 场运 动是中国 近 代史中 比 较 典型 的 农民运 动,从 阶 级 斗争 史 观 的角度看, 这 两 场运 动地位较高,
但从 文明 史 观 、 近 代 化 史 观 的角度分 析 ,二者 具 有 很 强的 阶 级 局限性 ,对当时中国社会 产生巨 大的影响。 究 其根
源在于 农民阶 级不是先 进生产 力的代表,其 斗争目 标、方 式 以 及指导思想具 有 典型 的 小农 色 彩 。但 需 要注 意 的是
太 平 天 国后期颁布的 《资 政 新篇》 是中国 历 史上最 早明 确 提 出 学习 西方、 促进 中国 近 代 化 的 纲领 、方 案 ;义和 团
运 动的 指导思想 “ 扶 清灭 洋 ” 既 带有一定的 爱 国主义色 彩 , 也 带有 明显 的 盲目排外 的 思想 。
8 . 辛亥革命
【错因】 对 辛亥革命 最后是成 功 了还是 失败 了 认识 不到位。
【正确理解】 从 辛亥革命 的直接 结果 来看, 它 推 翻 了清王朝, 建 立了中 华民 国, 应该说 是取 得 了 胜 利。但从最 终
结果 来看, 它 并 没 有 改 变中国的社会 性质 , 没 有完成反帝反封 建 的 革命
9 . 民 国初年 民众 的 思想 状况
【错因】 认 为 辛亥革命 后 民 主 共 和 观 念 深入每 一个中国 人 的 心 中。
【正确理解】 辛亥革命 后, 民 主 共 和 观 念 深入人心 主要 针 对的是 城市 中的 知识 分 子人群 ;而 广 大 农村 的 下层群众
仍受 封 建儒 家 思想 的 束缚 , 所 以 辛亥革命 后开 展新文化运 动 就显得十 分 必 要了。
10 . 十 年对 峙 时期中 共 的 革命道路
【错因】 对 毛泽东探索 出正确 革命道路 后还 存 在着两种不同 道路 的 斗争缺乏 清 醒认识 ,错 误 地 认 为 毛泽东探索 出
正确 革命道路 后,中 共领导人就 全 部放弃 了“ 城市 中 心论 ”。
【正确理解】 南昌 起义、 秋收 起义的先后 失败 ,已经在 实践 上 证明照搬苏联 的“ 城市 中 心论 ”是错 误 的,是与中
国的国 情 不相 符 的。经过 井冈山 地区的 革命实践 , 毛泽东提 出了 符合 中国国 情 的正确的 革命道路 “ 农村包 围 城市 ,
武 装夺 取政权”。但是 党 中央的主要 领导人 并 没 有 马 上接 受这 一正确 道路 ,而是在 坚持 “ 城市 中 心论 ”, 所 以
1927 年之后相当长的一 段 时间内,中 共党 内 都存 在着两种不同 道路 的 斗争 。
11 . 共产党领导下 的根据地
【错因】 对 各 时期的根据地的 名称记忆 不准。
【正确理解】 “ 革命 根据地”,特 指 1927 年 至 1937 年,中国 共产党控 制 下 的地区。由于 这 一时期,大 部 分 革命
根据地 都建 立了 苏 维 埃 政权, 所 以 又 被 称作 “ 苏 区”( 苏 维 埃 区 域 的 简称 )。
“ 敌 后 抗日 根据地”,主要 指 1937 年到 1945 年,即 抗日战争 时期中国 共产党领导 和 控 制 下 的地区。“ 敌 后”主
要 指这 些根据地 绝 大 部 分位于 敌人 ( 日 军)的后方;“ 抗日 ”则 指明 了 这 一时期根据地 存 在的 目 的和主要的 作战
任 务 。“解 放 区”是 指人民 解 放战争 时期中国 共产党控 制 下 的区 域 ,以区别于国 民党 统治的区 域 (“国统区”)。
12 . 德 国 议 会、法国 议 会、 美 国国会、 英 国 议 会的 结构 与权力
【错因】 对 四 国 议 会的 结构 与权力掌握不准确。
【正确理解】 ( 1 ) 德 国 议 会由 联邦议 会和帝国 议 会 组 成, 联邦议 会权力大于帝国 议 会,帝国 议 会通过的法 案必
须得 到皇帝和 联邦议 会的 批 准。( 2 )法国 议 会由 参议院 和 众议院组 成, 参议院 权力大于 众议院 ;两 院联席 会 议
选 出 总 统, 总 统解 散众议院须 经 参议院 同 意 , 总 统任 命 内 阁须 经 众议院 同 意 。( 3 ) 美 国国会由 参 、 众 两 院组 成,
立法权由两 院共 同行 使 。( 4 ) 英 国 议 会由上 院 和 下院组 成, 议 会的主要权力 属 于 下院 ,上 院 为最高 司 法机关,
其对 下院 通过的立法和 预 算 案 只 有 延搁 权。
13 . 杜 鲁 门 主义与 马 歇尔计划
【错因】 对二者的关系 把 握不准确。
【正确理解】 (1)“ 杜 鲁 门 主义”是 美 国 争夺 世界霸 权的 宣 言书 , 它 标志着 美 国的对 外 政 策 已 突破 以本 土安 全为主
的 孤 立 态 势 ,由 局部 扩张转 向 全 球扩张 。而“ 马 歇尔计划 ” 比 较隐 蔽 , 它 着 眼 于经 济 , 担 负 着 抗 衡 苏联 和 控 制西
欧 的 双 重任 务 。 美 国 企图 通过 帮助 西 欧振兴 经 济 、稳定政 局 ,从而稳定 资 本主义 阵营 , 联合 西 欧 各 国一起对 抗苏
联 。 美 国 企图 通过“ 马 歇尔计划 ” 控 制西 欧 的 意 图 是 十 分 明显 的。
(2) 二者的 实质 是一 致 的, 都 是为了 遏 制 苏联 等社会主义力 量 的 发展 ,稳定 资 本主义 世界 ,确立 美 国的 霸 主地位。
“ 马 歇尔计划 ”是 更 隐 蔽 的“ 杜 鲁 门 主义”,是“ 杜 鲁 门 主义”的一 次 大规模 运 用 。当 然 ,“ 马 歇尔计划 ”在 客
观 上对 世界 经 济 的 发展也产生 过 积极 的影响。
14 . 苏联 解体
【错因】 认 为 苏联 解体代表着社会主义 事业 的 失败 。
【正确理解】 苏联 解体是 各 种 矛盾 和因 素交织 的 必 然 结果 。从 历 史上看,是 苏联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 济 体制的 弊端
和政 策 错 误 长期 得 不到 纠 正的 结果 ;从现 实 来看, 戈尔巴乔夫 上 台 后推行的错 误路 线 和政 策 ,加 速 了 苏联 的解体。
苏联 解体 只 是 苏联 模 式 的 失败 ,并不代表社会主义 事业 的 失败 ,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模 式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
国模 式 的社会主义正保 持 着 旺盛 的 生 机与 活 力。
15 . 苏联 解体、 东 欧剧 变与 世界 多 极 化 趋势
【错因】 认 为 苏联 解体和 东 欧剧 变是 世界 多 极 化 趋势 出现的根本 原 因。
【正确理解】 苏 联 经 济 的 衰退 和 苏联 解体直接 导 致 了两 极格 局 的 终结 ; 资 本主义 世界 美 、 日 、西 欧 三 足鼎 立 局面
的 形 成是 世界走 向多 极 化 的标志; 第 三 世界 实 力的 增 强对 多 极 化产生 了 深刻 的影响。 多 极 化 趋势 出现的根本 原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