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苏南地区乡镇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地区发展模式进入转型期,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转变,逐渐由原来的高速
增长阶段转型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各地区发展形态先后转为可持续发展新常态。在 2012 年,召开了党的十
八大,对国内经济发展策略进行了调整和转型,推进经济模式从当下的高增长朝着高质量发展。如果说,高
速增长主要是指经济增长而言,那么,高质量发展则是全面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
的全面发展。在 2017 年,十九大提出我国为基本矛盾发生深刻变化,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不平稳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理念进一步体现,乡村振兴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
要举措。2016-2020 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期,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由于我国各地区在历史文
化、基础设施、人口素质、生产力水平及国家发展战略存在差异,在地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表现出较大差
异。包括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内,面临相应的转变与适应的问题,这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对
着力提高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乡镇现代化建设成绩突出,在快速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地处长三角
经济区的苏南地区乡镇可持续发展建设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典型性。苏南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
固然与其国家宏观的环境以及所在的区位等有密切关系,但其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乡镇,对于苏南区地
的发展以及苏南发展模式具有举 足轻 重和 特殊 的地位与作 用 ,从 改革 开放 前 后的乡镇 企业 发展 到 后来的 多元
化发展, 譬 如 : 乡镇 企业改制 与 升级 、 外企 入 注 、 园 区建设等,不 同 于以深 圳 为代表的 外资 发展型,也不 同
于以 温州 为代表的 私企 发展型, 走 出了一 条独 具 特 色的快速发展而大体 上 是共 同富裕 的 道路 。而目 前 , 严峻
的 土 地 资源约束 、经济 结构 调整与 升级 的内在要 求 ,以及生态文 明 建设的 客 观要 求 等,苏南地区也进入转型
期,面临 资源 、环境、生态与经济、社会等的 约束 与需 求 ,如 何 充分发 挥 乡镇这一 特殊 的 细胞 作 用 ,对于实
现苏南地区经济以及社会等的平稳转型,以及 顺利 进入新时代具有重要的历史性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是 完善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指 导 发展实 践 的基础,各 种类 型的评价指标 颇多 ,如 潜 力评
价、适 宜 性评价、 节约集约利用 评价、可持续 利用 评价、可持续发展评价等,是一个在 学术上算 是 陈旧 的 话
题。但如 何将 其应 用 于转型期、五位一体发展理念以及乡镇这一 细胞 在苏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 明
建设等的 特殊 作 用 ,是一个新的 课 题,具有时代性和区 域 性, 值得旧话 重提, 旧瓶装 新 酒 ,有 必 要进行新的
立意与 格局 下的全新研究。
本文在 参考 了国内 外 评价城镇化的指标体系后, 根据 苏南地区 自身 的环境、经济、社会系统 动 态发展现
状 ,建立了苏南地区可持续城镇化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以 此 来 探 究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2 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目的主要是在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基础 上 ,以苏南地区乡镇为研究对 象 , 根据 苏南地区 自身 的环
境、经济、社会系统 动 态发展现 状 ,建立适 用 的可持续城镇化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 探索 转型期以乡镇为基
础的苏南地区新的发展模式与策略。
从城镇建设、城镇 空 间形态的发展和定位 必须符合 经济转型 升级 和可持续发展的要 求 出发, 通过 对苏南
地区城 市综合 体的发展及 未 来城镇 空 间形态建设进行分 析 研究, 尤 其是 通过 对苏南地区乡镇 特殊 作 用 下的评
价,以及相应评价方 法 的 探讨 , 探索 转型期以乡镇为单位可持续发展评价。
我国苏南地区的 众多 乡镇由于 改革 开放 30 年以来的持续经济高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和 档次都 有了 显著
的提高,但由于长期的发展, 使得土 地、 劳动 力等 资源 性要素 优势 不在,并 呈 现出 资源紧张 的 局 面 ; 环境的
污染 问题、城镇建设 风貌 的 缺失 问题、 外 来人口 过多 社会治 安隐患频 现的问题等 已 经是苏南各乡镇在经济发
展 过程 所面对的 普遍 现 象 。基于乡镇这一 细胞 在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 特殊 作 用 ,为苏南地区转型期的
平稳 顺 应发展 探索 相应的发展模式与策略。
1.3 国内 外 研究进展
经 过 本人 查阅 文 献记录 发现,对区 域 、城 市 以及乡镇可持续发展及评价这一问题,各国 学者们 基于 自己
学科专业 进行 更 深入地研究,各 抒己见 ,从 多 角 度 、全方位对区 域 、城 市 以及乡镇可持续发展及评价问题进
行了研究。
1.3.1 国 外 研究 状况
目 前 ,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入较成 熟 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 已 经成为 世界 各国经济发展的 最佳 选 择 。
可持续发展的 核心 理念是 正确 处理人与人、人与 自 然之间的关系 己 成为共 识 ,但由于不 同 的研究 者 对其
理解不 尽 一 致 、 强 调的重 点 不 同 , 因此 ,也 就 出现了各 种 各 样 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据 美国 学者哈瑞斯
( 1998 )年统 计 ,国 际上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定义 己 达 113 种 。 多数 人可持续发展是不 断 提高人 们 生活质量和
环境 承载能 力, 满足 人 们 当 前 需要,但 又 不 损害到 下一代人的生存需要的发展 ; 以 最 小的 自 然 消耗 , 取得最
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持续性是指一 种 可以长 久维 持的 过程 和 状 态 1 。
Regier (1 98 6) 考察 了区 域 发展与全 球 发展的关系, 认 为 只 有 “ 着 眼 于全 球 、着 眼 于区 域”才能 实现可
持续发展 2 。
联合 国环发大会(1 99 2)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 拉 开了人 类 从 农业 文 明 、 工业 文 明走向 新文 明 的 序幕 ,
也成为区 域 可持续发展 科学加 速成长并在应 用 中不 断 发 挥 作 用 的重要 起 始 点 3 。
Wilbanks (1 994 )指出 : 可持续发展在基本 概 念 上比 较 抽象 , 还 不 能 形成较为 完善 的理论 依据 ,这 就 需
要地理 学 家来 帮助 建立这 样 的理论基础。如果 把 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为发展问题来分 析 , 就 要 把“ 可持续发
展 ”比 作具体的研究对 象 ,也 就 是放 到 较具体的地理区 域上 。 因此 ,可持续发展 必须 要 落 实 到 一个 特 定的
“ 地理区 域” 4 。
序号
来 源
定义
1
欧洲 环境 署 ( 1995 )
5 个目标 使 城 市 具有可持续性 :最 小化 空 间和 自 然 资源
的 消费;合 理、高效地 管 理城 市流;维护 城 市 人 群健
康 ;确保资源 与 服务 的 公 平 获取;维 持文化与社会 多样
性 5 。
2
联 合 国 人 居 署
( 1996 )
人 类居住 地的可持续发展 涵盖 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环
境 保护; 充分 尊 重所有人 权 与基本 自 由,包括发展 权;
并提 供 建基于 伦 理与 精神视野 ,达 至更 稳定、和平 世界
的方 法 。民主、 尊 重人 权 、 透 明 、代表性、 负责 的政 府
与各部 门 的行政 机 构 ,以及 公 民社会的有效 参 与,是实
现可持续发展的 必 要基础 6 。
3
联 合 国 人 居 中 心
( 1997 )
可持续城 市 的社会、经济与 物 理发展成 就 是持续的 同
时,这 些 发展所 依 赖 的 自 然 资源供 应也是持续的。而
且 ,面对可 能 威胁 发展成 就 的环境 危 害 ,可持续城 市通
过将风 险控 制 在可 接受阈 值 内, 确保 持续的 安 全 7 。
4
Camagni.R , Capello.
R , Nijkamp.P ( 1998
)
可持续城 市 发展是一个协 同综合 与 合 作 演 化的 过程 。 通
过 城 市 子 系统的 合 理 构 成(环境、社会、 物 理与经
济), 确保 当地 居 民的长期 健 康不 被 损害 ,不 致 缩减周
边 地的发展 机 会,并 减少 发展对生 物圈 的 损害 8 。
5
Hamilton ( 2002 )
城 市 可持续性是发展人 造 环境的 过程; 该 环境 能满足 人
类 需 求 , 同 时 避免 不可 接受 的社会 或 环境 影响 。
7
Hezri.A.A , Dovers.S.R
( 2006 )
可持续城 市 指城 市 社区 就 一 套 可持续性原则达成共 识 ,
并共 同 努 力实现这 些 原则。这 些 原则包括提高 居 民生活
质量、建立 宜居 城 市 , 向居 民提 供 可 负担 的 教育 、 健 康
关 怀 、 住 房 与 交 通 9 。
6
世 界 观 察 研 究 所
( 2007 )
旨 在提高其可持续性的城 市 ,会增 加公众健 康与 幸福 ,
降低 环境 影响 , 促 进 物 质 再循 环,并 使用 高效 率 能源 。
8
Baumgärtner.S , Qua
as.M
( 2010 )
可持续城 市 提 供 并 确保居 民的可持续 福 利 , 同 时 维 持并
提高其生态系统 服务 10 。
9
HuangL ,
WuJ , YanL
( 2015 )
城 市 可持续性是 通过 共 同 行 动 来推进、 维 持生态系统 服
务 与人 类健 康间 虚拟循 环的适应性 过程 11 。
在 过 去 的十年中,各国 学者都致 力于量化可持续发展 程度 的研究。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 断 传播扩 张 时,
使用 指标评价可持续发展 已 经 被许 多 国家政 府 和国 际 机 构 所 采 用 。
目 前 ,可持续发展研究评价的指标可以分成 两 类: 一 类 是建立在对 传 统国民经济 核算 的 修订 基础 上; 另
一 类 则是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重新建立指标 或 指标体系。
早 期, 联合 国可持续发展 委员 会 制 定的 “ 驱 动 力一 状 态一 响 应 ” 指标体系,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
环境和 制度 四 个方面着 手 , 将 个方面的指标分为 驱 动 力、 状 态和 响 应三 类 12 。 此外 , 还 有 联合 国统 计局
( UNSTAT )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框架 ( FSD )、国 际科学联合 会环问题 科学 委员 会( SCOPE )的可持续发展指标
体系以及 联合 国开发 署 ( UNDP )的人文发展指标( HD )等 1 3 。 同 时,在国 际 、国家、地区和部 门 等不 同 层 次
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也不 断 涌 现。在地区一 级 ,具代表性的有 加 拿 大的 阿尔伯 达 省 美国 俄勒冈 州 等。在城
市 和社区一 级 ,美国、 英 国、 丹麦 、 挪威 等国 都 分 别 提出了典型的 “ 可持续发展城 市” 或 “ 绿色城 市” 的指
标。如 : 美国的 西雅图 建立了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当 前 ,在国 际上 影响 较大的有 联合 国可持续发展 委员 会( UNCSD )建立的指系, 它 是 依据 《 21 世 纪议
程 》 中的相关章 节 ,从可持续发展的 4 个主要方面社会、经济、环境和 制度 着 手 设 计 的 1 4 。其 概 念方 法 是
“ 驱 动 力—— 状 态—— 响 应 ” 有 134 个指标。 此外 ,国 外 近年来提出了一 些 新 思 路 。如 : 美国的环境可持续
指标、生态 足 迹 。可持续性模 糊 评 估 、 真 实发展指 数 等等。
在设 计 具体指标时, 针 对不 同 城 市 ,要 采 取 不 同 的方 法 ,这 样才能客 观 合 理 反映 各个城 市 的实 际 情 况 。
国 外学者 主要 采 用 以下三 种 方 法:
一是 范围 法 , 即按 城 市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 向 ( 资源 、环境、经济、社会)分 类 ,然后逐 类 定出指标,
如可持续的 西雅图 指标 ;
二 是目标 法 , 首 先 确 定城 市 可持发展的目标后在 每 一日标 或每组 目标下建立一个 或 数 个指标,如 圣莫尼
卡 可持续目标 ;
三是 复 合法 , 把 两 种 或两 种 以 上 的指标 组 合 在一 起 ,突出各指标的 优点 , 同 时 客服 其原有的 缺点 ,如社
区生活质量模式 1 5 。
1.3.2 国内研究 状况
区 域 可持续发展可以 看 成是一个基本单位, 把 整个 世界 分成 无 数 个区 域 ,不 同 大小的区 域 ,然后 做 好区
域 内的可持续发展 加上 不 同 区 域 间的相 互衔接 最 终 就能 实现全 世界 的可持续发展 16 。
我国于 1994 年 制 定了 《 中国 21 世 纪议 程 》 ,提出人 类住 区发展的目标是建设成规划 布 局合 理、 配套 设
施 齐 全、有 利工 作、方 便 生活、 住 区环境 清洁 、 优 美、 安 静 、 居住条 件舒 适的人 类住 区。随后一 些 大城 市 先
后为贯彻实施 《 中国 21 世 纪议 程 》做 了不 懈 的 努 力。经济 学 、环境 学 、生态 学 、地理 学 等 工 作 者 从不 同 的
学科 角 度 展开了对城 市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 践 的研究 17 。
地理 学者 龚胜 生(1 999 ) 认 为,可持续发展 总 是 针 对一定的时间和 空 间而言,区 域 是可持续发展的 落 脚
点 和 归宿 ,区 域 性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本质 特 性 1 8 。
牛 文 元 等(2000) 将 区 域承载 力研究 同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 结合 , 构 建了评价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指标
体系并对全国 3 0 个 省 、 市 、 自 治区的可持续发展 总 体 能 力进行了 综合 评价 1 9 。
城 市 可持续发展 源 于对人 类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探讨 。可持续发展 最 广 为 接受 的 概 念是 : 既 满足 当代人的
需 求 , 又 不 损害满足 后代人需 求能 力的发展 20 。
可持续发展是当 今 世界 城 市 发展的重要方 向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 诞 生与 演 变从来不是一个 抽象 的 概 念,
这 种 理念 或 发展模式需要 通过 不 同 尺 度 的 空 间 载 体来实现。在现实中, 空 间 载 体可以是全 球 、国家、城 市 或
都市 区, 甚 至 可 能 是社区等地理单 元 , 因此 ,可持续发展理念作 用 的对 象就 是不 同空 间 尺 度 的区 域 22 。
城 市 实现可持续发展策略需要 依 托 社区的具体实 践 来 完 成, 因此 相 比 于城 市 尺 度 的规划策略,社区 尺 度
的可持续性研究 更 应体现出 “ 以人为本 ” 的理念与原则 2 3 。
李崇 明 , 丁烈云 (200 4 )在 《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方 法 与应 用 》 中指出下,小城镇可持续发可以 概况
为 : 在社会、经济、 资源 、环境 条 件 变化的 情 况 下,整个小系统 能 够 以 保 持原有态 势 的形式发展,这 种 形式
以及原有的态 势 是建立在整个小城镇稳定、 4 个 子 系统协调发展的基础之 上 的 2 4 。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基本 涵 义是 : 在经济增长的 同 时要 更加注 重小城镇质量的提高, 最 终 实现小城镇社
会经济、生态环境的 均衡 发展。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本 途径 是变 粗 放型增长为 集约 型增长, 依 靠 科 技 进步和
管 理效益的提高来实现经济增长 2 5 。
我国 学者 在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 综合考 虑 了 自 然、社会和经济各方面,从 资源 支 持系统、
社会 支 持系统、经济发展 能 力系统、环境 支 持系统、体 制 和 管 理系统 5 个方面,建立了一 套 可持续发展指标
体系。
叶 文 虎 , 仝川 (1 99 7)在 《 联合 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述 评 》 提出在 1 99 2 年 联合 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
后,各国 际 组织 、各国政 府 和 学术 团 体对如 何度 量可持续发展, 即 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问题日益关 注 ,
因 为可持续发展指标的 筛 选和体系的 构 造 过程 本 身就 是可持续发展进 程 的一部分, 它 可以 使 政 府 确 定可持续
发展进 程 中 优 先 考 虑 的问题, 同 时 给 决策 者 和 公众 一个了解和 认识 可持续发展进 程 的有效 信息 工 具 26 。
顾 朝 林 , 甄峰 , 黄 朝 永 (2001)在 《江 苏 省 地 级市 可持续发展 能 力 综合 评价研究 》 中在 综 述 了国内 外 可
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 , 构 建 江 苏 省 可持续发展 能 力 综合 评价指标体系,对 江 苏 省 地 级市 可持
续发展 能 力进行了 综合 评价,发现区 域 可持续发展 能 力与区 域 社会经济实力 呈正 相关。可持续发展 能 力较 强
的地 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也 能 为生态环境的 保护 治理提 供强 大的经济、 技 术 支 持 ; 可持续发展 能 力
较 弱 的地 市 ,经济则相对 落 后,人口、 资源 、环境与发展经济协的矛盾 比 较 明显 27 。
陈 逸 , 黄贤金 , 张 丽君 , 彭补拙 (2006)在 《循 环经济型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以 江阴 市 新 桥 镇为 例》 中选 择 经济发展指标、社会进步指标、生态与人 居 环境指标、 资源 及 利用 指标以及
科 技 与 教育 指标等等,建立小城镇建设与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 数据 库 ,并建立模型对区 域 可持
续发展 能 力进行系统评价。发现 该 镇的 综合 可持续 能 力持续 上升 ,但是在 资源利用 方面 呈 现出 明显 的不 足 2 8 。
王燕枫 , 钱春龙 (2007)在 《 长三角城 市 经济生态化评价 》 指出 :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特 别 是
党的十 六 届三中全会 上科学 、协调发展观的提出以及国内生态城建设高 潮 的 掀 起 ,生态经济成为当 前 研究的
热 点 问题之一。长 江 三角 洲 是我国经济发展与城 市 化水平 最 高的地区 被誉 为 世界 第 六 大城 市群 ,其发展 状况
已 引 起世 人 广泛 关 注 。基于经济生态化的内 涵 ,发现经济生态化水平应从经济发达 程度 、经济 结构 、生产效
率 、发展 潜 力、 循 环 程度 等 几 个角 度 来 術 量,并 构 建了经济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 2 9 。
韩 增 林 , 狄乾斌 , 刘桂春 (200 8 )在 《 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 视 角与 贡 献 》 中指出要 : 可持续
发展 思想 从各方面为地理 学 的发展 注 入了 强 大的推 动 力,地理 学 也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发 挥 了 巨 大作 用 。地
理 学 在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中,在 已 掌握 的人地关系基础 上 ,适应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需要, 加强 地理 综合
集 成研究,包括区 域 中 自 然和人文要素相 互 作 用 的研究、 多空 间 尺 度 的 综合 研究、 空 间区 域上多自 然环境要
素相 互 关系的 耦 合 研究、区 域 内和区 际 间相 互 联 系的关系研究等。 除 此 之 外 , 还 应 加强 地理 信息技 术 应 用 研
究, 尤 其是地理 信息 获取 的 遥感 、 遥测技 术 , 物 质、 能 量、 信息 的 测试 和分 析 技 术 ,模 拟 与实 验技 术 , 信息
计算 与处理 技 术 研究等,以 便 科学 、深刻地 揭示 地理规 律 ,提高地理 科学 研究的深 度 与 广 度 ,提高地理 科学
研究成果的时效性和效益 3 0 。
张 金萍 , 秦耀辰 , 张 二勋 (200 9 )在 《 中国区 域 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进展 》 一文中指出 伴 随文 献 的逐年
递 增,定量研究所 涉 及的 学科 领 域 不 断 拓 展 ; 方 法 体系由单调 走向 丰 富 ,但模型的作 用 有 被夸 大的 趋 势; 研
究内 容 以水平评价为主,其 余 评价内 容 较 少涉 及 ;多 尺 度 及 动 态的时间 序 列 研究全面 铺 开,但时 空结合 研究
有 待 深入。系统 科学 、 复 杂 性理论及 空 间 信息技 术 的 综合 运 用将 促 进区 域 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和 完善 3 1 。
马艳梅 , 吴玉鸣 , 吴柏钧 (201 5 )在 《 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综合 评价——基于 熵 值法 和 象 限 图 法 》
中, 构 建了包 含 城镇化、 信息 化和 技 术 创新、社会 福 利 、 资源 环境 四 个 子 系统的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体系,以长三角地区为 例 , 采 用 200 3 —2010 年的 数据 ,对其可持续发展 综合 水平进行 熵 值法 测 度 ,并对其
可持续性进行 象 限 图 评价, 最 后 结合 子 系统的 得 分及 权 重 探 究可持续发展的原 因 。 结 果表 明: ① 长三角地区
的 上 海、南 京 等大部分城 市 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呈 下 降 的 趋 势 , 杭 州 、常 州 、苏 州 、 湖 州 、 嘉 兴五个城 市 的城
镇化处于可持续发展阶段 ; ② 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综合得 分较高的城 市 ( 上 海、南 京 、 杭 州 、苏 州 ) 都 属 于大
型城 市 ,但 上 海、南 京 城镇化由于有 限 的社会 福 利 、 资源 环境 承载 力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阶段,而 杭 州 、苏
州因资源 环境的 优势 可持续发展 能 力 很 强; ③ 资源 与环境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过程 中发 挥 越 来 越 重要的作 用 。
为 促 进整个区 域 的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应 结合 子 系统 演 变规 律针 对不 同类 型城 市 提出不 同 城镇化发展策略 3 2 。
目 前 , 已 有大量 学者探索 可持续发展的 综合 评价方 法 ,主要应 用 功 效系 数法 、 层 次 分 析法 、主成分分 析
法 、 多 目标 多 尺 度 模 糊 评价 法 等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大量实 证 性的 探索 ,并 取得 丰 富 的研究成果。
具体 办 法 可分为以下 几 种:
一是 功 效系 数法 。其 计算 思 路 是 : 先 计算 各不 同 指标对应的经济效益分 数 , 将度 量的各指标化成 无 量 纲
的相对 数 ,然后 用算术加权 平 均 法 或几 何加权 评价 法将 各标的 功 效分 数综合起 来, 得到 总 的经济效益分 数 ,
以表 明 可持续发展的一 般 水平这 种 方 法 的 优点 在于方 法 简 便 和可 操 作性 强 , 缺点 在于 权数 是由评 判 人 员 主观
确 定的, 因此 有 欠 科学 ,评价 结 果 往往 与实 际状况 出入较大
二 是 层 次 分 析法 。这 种 方 法通过构 造 判 断 矩阵 来 确 定指标体系中各 级 指标对评 估 日标的重要 程度 系 数 ,
判 断 矩阵 是以 上 一 层 的 某 一要素作为 判 断 矩阵 ,对下一 层 要素进行 两两 重要性 比 较,来 确 定 矩阵 的 元 素 值 。
考 虑 到专 家在对指标进行 判 断 时,一 般难 以 精确 地 给 出 两 个指标重要性的标 度 , 还 需对 判 断 矩阵 进行一 致 性
检 验 。 层 次 分 析法 是对 专 家 简 单 确 定 权数 方 法 的 改 进。但在实 际 操 作中,由于 受 到 评 估 对 象因 素 多样 性,以
及评 估 主题 专业 水平、素质, 偏 好的 影响 ,评 估 主体 难 以 准 确 地 判 断 各 因 素之间的相对重要 程度 , 构 造 的 判
断 矩阵往往 一 致 性较差,这在 根 大 程度上 影响 了 层 次 分 析法 的 科学 性, 同 时 层 次 分 析法 的 操 作需要 多 方面 专
家 参 与,实 际 运 作成本 很 高。
三是主成分分 析法 。在 综合 评价中, 涉 及的指标 数 日 众多 ,各指标之间不可 避免 具有一定 程度 的相关关
系,相关指标 若直 接 合 成, 合 成 结 果 必 定包 含 重 复 的 信息 ,这 样 的 结 果 显 然有 失 偏 颇 。 前 面 介绍 的 功 效系 数
法 、 层 次 分 析法 虽 然有其 科学 性的一面但 它 们都 难 以解决评价指标间 信息 重 叠 问题,而主成分分 析 方 法 是解
决 多 指标 综合 评价中指标 信息 重 叠 的一 种 有效方 法 。主成分分 析就 是 将 原来 众多 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
新 组 合 成一 组 新的相 互无 关的 综合 指标来代 替 原始指标。 同 时,新的 综合 指标 保 留 了原始指标的主要 信息 。
在进行主成分 综合 评价中, 通 常的 做 法 是 挑 选 前 几 个方差较大的主成分,对 它 们 进行 加权 , 合 成 综合 评价 值 。
四 是 糊 模 糊 综合 评价 法 。是一 种 基于模 糊 数学 的 综合 评标方 法 。 该 综合 评价 法根据 模 糊 数学 的 隶属 度 理
论, 把 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 即 用 模 糊 数学 对 受 到多种因 素 制约 的 事 物或 对 象 做 出一个 总 体的评价。 它
具有 结 果 清 晰 ,系统性 强 的 特点 , 能 较好地解决模 糊 的、 难 以量化的问题,适 合 于可持续发展评价中 非 确 定
性问题的解决。
邓楚雄 等(2010)在 《 上 海 都市农业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 综合 评价 》 一文中选 用 以 层 次 分 析法 与 信息 熵 法
相 结合确 定指标 权 重为 核心 的 数学 模型与方 法 ,从时间 尺 度上 对 1993 年 上 海 自 开展 都市农业 实 践 以来的 都
市农业 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 综合 评价。并 得到 以下 几 点结 论 : ① 人口 子 系统 已 逐步成为 阻碍 都市农业 可持续
发展的主要 因 素之一,经济 子 系统逐渐成为 都市农业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 贡 献因 子 ,社会 子 系统对 都市农业 可
持续发展的 促 进作 用 越 来 越 大, 农 地 资源 短 缺 且 持续 减少 , 制约 着 都市农业 可持续发展 能 力的提高, 农业 生
产 自身污染 负 荷 较重, 影响 着 都市农业 可持续发展 能 力的全面提 升; ② 都市农业 可持续发展的 R-D 综合 指
数 不高,下 降趋 势明显 , 都市农业 可持续发展的 资源 压 力较大 且 持续增 加 , E-D 综合 指 数 较 低 ,变化 幅 度 不
大, 都市农业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压 力大但 趋 向 稳定 ; ③ 可持续发展 综合 评价指 数 经 过前 期 波浪 式增 减 后持续
稳步 攀 升 , 都市农业 可持续发展 能 力增 强 态 势明显 。 33
胡琳 ( 2012 )在 《 区 域 可持续发展 能 力评价——以 福 建 省 为 例》 研究中, 采 用 主成分分 析法 和 层 次 分 析
法 ,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能 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能 力、 资源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能 力三个 维度 出发 构 造 了区
域 可持续发展 能 力评价模型。 34
林 珍铭 , 夏 斌 ( 2013 )在 《 熵 视 角下的 广 州 城 市 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能 力分 析 》 一文中 :通过 对城 市 生
态系统的 结构 和 功 能 分 析 ,以及城 市 作为 耗 散 结构 系统的 熵 变分 析 , 构 建 广 州 城 市 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能 力
评价指标体系 ; 运 用 信息 熵 构 建了 广 州 城 市 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能 力评价模型 ;将 熵 权 与指标时间 序 列 变化
相 结合 ,分 析 指标时间 序 列 变化对 广 州 城 市 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能 力的 影响 ,从而提出 广 州 城 市 生态系统可
持续发展的 针 对性措施。研究 结 果 显 示 : 在 2004-2010 年间,( 1 ) 广 州市 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对 自 然生态系
统的需 求 不 断 增大,城 市 环境 污染 问题 得到 有效 控 制 ,城 市 生态系统内部不 断 朝着有 序 、 健 康的方 向 发展 ;
( 2 ) 自 然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的 支 持 能 力 总 体逐渐 上升 ,生态环境的 改善使 广 州 城 市 生态系统的协调
性和活力 得到 增 强 ,城 市 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能 力 总 体 呈上升 趋 势 。 该 研究方 法能 反映 出城 市 作为 复 合 生态
系统的 结构 、 功 能 和 演 化 机 制 , 能 有效地 弥 补 城 市 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所存在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比 较 笼 统、 缺
乏 针 对性的不 足 。 35
杨 建 辉 , 任 建 兰 , 程 钰 , 徐 成 龙 ( 2013 )在 《 我国沿海经济区可持续发展 能 力 综合 评价 》 一文中, 运 用
主成分分 析法 对选 取 的 影响 沿海经济区可持续发展 能 力的 26 个要素进行 综合 分 析 , 得 出以下 结 论 : ① 综合
人文水平、环境质量、对 外 开放 能 力、经济发展现 状 和 潜能 、 科 技 效益和 潜 力、 公 共和 自 然 资源 禀赋 、社会
保 障 情 况 、城 市 人 均 生态 状况 8 个 因 素, 累积 贡 献 率 达 89.84% ; ② 通过 K-means 聚 类 分 析 ,沿海经济区分
为 5 种类 型,其中 珠 江 三角 洲 地区、 上 海 浦 东新区和长三角经济区是可持续发展 能 力 最强 的区 域; ③ 对 5 种
类 型区的 绝 对差异进行评价,并提出不 同类 型区的对策建 议 。 36
董 燕 红 , 钟 定 胜 , 卢 小 丽 ( 2016 )在 《 主成分与 层 次 分 析法 在区 域 可持续发展 能 力评价中的应 用 对 》 一
文中分 别 应 用 主成分和 层 次 分 析法 ,评价 江 苏 省 13 个城 市 及 去 掉 其中 两 个城 市 后的 11 个城 市 的区 域 可持续
发展 能 力, 结 果表 明: 在相 同 的 样 本 数 量下, 两 种 方 法 所 得 评价 结 果差异 显著; 在不 同 的 样 本 数 量下,由 层
次 分 析法 所 得 的评价 结 果 比 较稳定,而由主成分分 析法 所 得 评价 结 果变化较大,可 见将 主成分分 析法用 于可
持续发展 能 力评价有 待商榷 。 37
1.3.3 关于苏南地区的研究
新苏南模式是在苏南模式的基础 上 产生的,是苏南模式的 完善 与 扬弃 。 因此 解 读 新苏南模式 必须 先解 读
苏南模式。
所 谓 苏南模式,是苏南地区(苏 州 、 无 锡 、常 州 )以乡镇 企业 为主 轴 的发展模式。其 孕 育 萌 生于 20 世
纪 70 年代,形成发展于 80 年代与 90 年代 初 、中期。 江 苏 省 苏南一 带 ,由于当地存在着人 多 地 少 的矛盾,
于是, 农 民 自 发 办 起 了社 队 企业 , 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 热潮 并进而成为 影响 这一地区经济和社
会发展的 格局 和 路 子 。其主要 特 征 : 一是以乡镇 企业 为 支 柱 ,苏南地区的产 业结构 以乡镇 企业 为主体,乡镇
工业 产 值 占 农 村 农 副 工 总 产 值 的 比 例 从 1978 年的 52.51% 发展 到 1988 年的 90.83% ,成为 农 村经济的 支 柱 ;
二 是所有 制 形式以区 域 性 集 体经济为主体,以地方政 府 直 接 参 与为标 志 ,形成政 企合 一的产 权制度; 三是产
供 销 以 市 场 调 节 为主, 20 世 纪 80 年代,我国 正 处于新 旧 体 制 转型时期,实行有 计 划的 商品 经济, 仍 以 计 划
经济为主,但苏南乡镇 企业 的产 供 销 主要由 市 场 调 节; 四 是 农 村社区成 员 之间经济 收 入平 衡 增长,社会矛盾
较 少 ; 五是 农 村一 二 三产 业 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对于其 他 地区而言, 比 较协调。这 种 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 格局 和 路 子被 理论 界 、 学术界 称 之为 “ 苏南模式 ” 38 。
苏南模式的主要 特 征 可以 简称 为 “ 三为主 ” , 即 集 体(社区)所有 制 为主、乡镇 企业 为主、基 层 政 府 行
政推 动 为主 39 。以乡镇 工业 为先 导 的苏南 农 村经济实力 显著 增 强 。苏南地区是我国乡镇 企业 的主要发 祥 地,
创 造 了以 公 有 制 为主体、以乡镇 企业 异 军 突 起 和 两 个文 明 协调发展为主要 特 征 的 “ 苏南模式 ” 。以 工业 为主
的乡镇 企业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苏南地区国民经济的重要 支 柱 和 农 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在苏南 农 村经济
中的 份额曾 经达 到“ 三分 天 下有其 二 ” 。进入 上世 纪 90 年代后期,苏南地区 加 快乡镇 企业改革 步 伐 ,实现
乡镇 企业 民 营 化、 股份 化、 多元 化、 外向 化,创 造 了乡镇 企业 的新 优势 , 再 添 苏南 农 村经济发展的 强 大活力。
苏南地区一方面大力 促 进乡镇 企业 发展, 繁荣 农 村经济, 另 一方面 积极 探索 村 级集 体经济 股份 合 作 制 、 农 村
土 地 股份 合 作 制 、 农 村 富 民 合 作社, 既 盘 活了 集 体 资 产, 丰 富 了 农 村的所有 制 形式,也 促 进了 农 民增 收 。如
今 在苏南地区,以乡镇 企业 为先 导 、 集 体经济为主要所有 制 形式的 农 村经济 格局 , 正 在转变为 集 体经济、 外
资 经济、民 营 经济、 股份 制 经济 竞 相发展的 局 面。苏南的 农 村经济实力 更强 、体 制更 活 40 。
苏南地区是我国 改革 开放的 前 沿 阵 地,从 20 世 纪 80 年代由 农到工 发展乡镇经济形成的 “ 苏南模式 ” ,
到 90 年代由内 到外 发展开放型经济 铸 就 的 “ 昆山 之 路” 和 张 家 港 精神 , 再 到 当 前 由大 到强 发展创新型经济
打 造 的 “ 新苏南模式 ” 的 尝 试 ,苏南经历了 3 次 重大转型,逐步发展成为我国 综合 实力 强 、产 业 基础好、对
外 开放 度 高、体 制 机 制 活、 科 教 人 才资源 丰 富 的地区之一 41 。
小城镇是城乡的 纽带 ,是城乡统筹发展的 必 要环 节 ,是在 农 村地 域 实现城镇化的一 条 低 成本 道路 42 。在
我国的小城镇发展 格局 中,苏南小城镇一 直 以来 都 是小城镇研究的 热 点 , 尤 其是 上世 纪 90 年代以来, 学者
对苏南小城镇的研究大 多集 中在对苏南模式的 探讨上 , 总 结 了苏南模式对中国小城镇发展的 很 多 有益的经
验 43 。近年来也有 学者 从规划的角 度 关 注 苏南小城镇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目 前 ,苏南地区人 均 GDP 已 超 过
7000 美 元 ,城 市 化水平达 60% 以 上 。 根据 西 方发达国家城 市 化指标体系分 析 表 明 ,苏南地区 已 经进入 工业
化后期,处于城 市 化的高速发展阶段,经济与社会发展也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在 此 阶段, 同 时 受 到 国 际 国
内环境的 影响 ,作为苏南地区 拥 有 巨 大经济活力的小城镇 必 然也会经历大的社会和经济变 革 。苏南小城镇地
处长三角城 市 区 域 内,一方面 受 上 海经济发展的 辐射 影响 , 另 一方面地处 “ 苏 锡 常 ”都市 圈范围 内, 受 苏 州 、
昆山 、 江阴 等发达城 市 的 辐射带 动 影响 ,其发展水平代表着我国小城镇发展的 前 沿,发展 过程 中有先进的经
验 借鉴 , 同 时这 种 先 导 性发展 暴露 的问题也具有 极 大的研究价 值 苏南小城镇的发展 因 为其共有的地 域 文化、
共处的区位 条 件 、 制度 环境和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在 某 些 程度上 具有相 似 性 44 。
苏南地区具 备 工业 化、地理区位 优 越 、国家 优 惠 政策等有 利条 件 。实 际上 ,苏南地区由于乡镇 企业 的发
展 使 地区内 早 已 形成相对 完 整的 工业 体系,当 外资 经济开始大量 涌 入, 且 随着 上 海的 功 能 定位逐渐转 向 国 际
金 融 中 心 时,苏南 就 成为 华 东 承 接 国 际 产 业 转 移 的 最 好地区。而 且 ,发展 外向 型经济 反 过 来也 促 进了苏南 自
身 产 业结构 的高 度 化,但这需要苏南及时转型发展方式、提 升 产 业 价 值 链 为 前 提。 尤 其是后 金 融 危机 时代的
新一 轮 国 际 产 业 转 移 ,一方面,发达国家 继 续 劳动 密 集 型产 业 和部分 资 本密年 集 型和 资 本 技 术 双 密 集 型产 业
转 移 至向 发展中国家 ; 另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也逐步开展 逆 向外 包等对发达国家的产 业 反 向 转 移 45 。
1.3.4 研究进展 述 评
目 前 ,国内 外 可持续发展 思想 流 派 众多 ,其中主要是从 自 然 资源 、生态 学 以及经济 学 方 向考 虑 人 类 的可
持续发展,从人 类 社会和 自 然环境的关系 引 向 可持续发展的 轨 道 , 强 调可持续发展的 最 终 目标 ; 以及在发展
经济时要与生态 保护 相统一的基础 上 , 探讨 如 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动 力。 综上 , 尽管 思想 流 派 众多 , 迄
今 为 止 ,可持续发展 仍 然主要 围 绕 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可持续发展 状况 及其协调统一,生态 安 全、 循 环
经济和和 谐 社会是区 域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 支 撑 点 。
在区 域 可持续发展评价方 法上 ,国内 采 用 社会经济 学 方 法 进行定量研究的文 献 不 多 ,时间 序 列亦 不 完 整,
由于 它 比 较 针 对于社会发展较高阶段之下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因 不 完 全适 合 中国的实 际 情 况 而 受 限 制 ,但也
出现了 融 合 系统 学 思 路 的实 例 以 扩 大其应 用 范围 。生态 学 方 法 是国内 外 可持续发展 度 量研究的 前 沿 领 域 ,而
且 将多种 评价方 法 融 合 的研究 思 路 也逐渐 受 到 青睐 ,由 此 可 见 其发展 空 间可 能 会 越 来 越 广 阔 ,但 因 生态 学 方
法 具有生态 偏 向 性, 仅 涉 及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现 状 而不 能 做 预 测 , 因此 需要进行 补 充评价, 通过 建立 反映
整个 自 然、经济、社会系统的 层 次结构 来 揭示 区 域 可持续发展这一 复 杂 巨 系统的 运 行 机 制 ,评价 结 果较 直 观
且便 于决策 者 理解和应 用 ,其中的指标体系方 法 属 于 早 期 传 统的评价方 法 ,如主成分分 析 、 层 次 分 析 ,也有
通过优 化方 法 的 计算 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评价,而目 前 这 类 方 法 则 更 重 视加强 模型选 取 的 严 密性及 加 深
对评价 结 果的解 释 ,与 此同 时,评价 过程 中 多种数学 方 法 融 合 的重要性也逐渐 显 现, 采 用 逻辑 完 备 、可 移植
可 操 作 能 力 强 的方 法 或 模型来进行区 域 可持续发展评价成为近年来 热门 研究。
尽管 国内 外 可持续发展文 献 研究 很 多 ,但是 还 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对可持续发展 概 念内 涵 的 认 知 存在 局 限 ,目 前 的可持续发展 只 是定义了其时间的要素, 即 注 意了代
与代的 公 平的问题,但并 未 涉 及 空 间的要素, 即 忽 略了区 域 之间平稳这一问题,而这与十九大提出的新的基
本要 求 存在矛盾之处。 因此 ,本文需要 补 充可持续定义 范 畴 , 完善 其定义 域 ,从理论方面进行创新。
二 是由于这 些 评价方 法 本 身 应 用 在可持续发展 领 域 的不 足 或 研究 者 仅仅 只依 靠 简 单 移植 而 未 二 次 深 层 加
工 ,这 样 往往很难 真 正 实现解 释 , 同 时一 些 方 法 的 计算 运 行 过程 冗杂繁琐 ,也 制约 着其应 用 范围 和 程度 。 许
多 评价模型和方 法 的实施和 运 行以指标体系为基础,系统 学 方 法尤 其 显著 。
三是指标体系 确 定的 情 况 下,由于目 前 主观及 客 观 赋 权法 均 存在 争 议 , 权 重 确 定对 结 果的 影响 也不 容 小
觑 , 若 在指标 权 重不 能符合 实 际 的 情 况 下,单 纯追 求 模型和方 法 的 复 杂 、 精细 与 完 美也 就失 去 了意义。
四 是 因 为我国区 域 经济发展差异性 很 大,但是可持续发展 还 是主要从宏观 层 面 考 虑 和规划,并 没 有从区
域 实 际 情 况 出发, 难 以 结合 区 域 发展现 状 和实 际 需要来推 动 区 域 可持续发展。并 且 我国由于国 情 特殊 ,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