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
摘 要
攻击性行为是儿重身上常见的一种不民社会行为。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
多少的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对其发展也有负面影响。尤其是是个体发展的一种
不良倾向,不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
的内在原因应引导幼儿反思,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如果不能有效地预防幼儿
的不良倾向,不仅会影响幼儿的交往教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纠正不仅要“晓
之以理,动之以情”,还应引导幼儿反思,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关键字:攻击性行为 行为特点 矫形措施
幼儿园里的孩子打打闹闹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好多父母认为这是小孩之间
的小打小闹,没必要大惊小怪。不久前,某市妇幼保健院对 2-5 岁幼儿气质、
行为进行了评估调查。调查显示 :20. 8% 的孩子具有攻击性和“暴力”倾向。这
调查引起父母以及社会方面的广泛关注。
前言
攻击性倾向和行为究其本源可认为是一种清绪,行为主义学派创始者华生
认为,新生儿的清绪是一种遗传的反应模式,在对儿童进行大量观察和研究的
基础之上,华生提出了新生儿存在 3 种类型的基本情绪反应一一一恐惧、愤怒
和爱。
其中,由恐惧和愤怒所引起的相关情绪成为个体内在的攻击性倾向。随着
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这种攻击倾向可能会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如征服外部
环境、在驾驭环境中取得成功,朝这个方向发展的“攻击性”,会变成人心理
中的积极成分,如坚忍性、毅力、意志等。但是如果这种与生俱来的攻击倾向
指向一些不被社会赞许的目标,如伤害别人,那么这种攻击性就是有害的。在
一些完全不能和别人和睦相处的成人以及那些犯罪者身上,我们可以明显的看
到这种“攻击性”的
后果。儿童的攻击性 ( 或称侵犯性 ) 是儿童社会哇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
容,它是指儿童企图 损 害他人或 物 的行为,这 样 的行为可以是身体上的进攻 ( 如
打、 踢 、 咬 等 ) 、 言事 上的攻击 ( 如大 声叫嚷 、 叫 别人的 绰号 、 贬低 他人、 背 后
说坏话 、 造谣污蔑 等 ) ,也可以是侵犯他人的 财物 ( 如 用 “暴力” 抢走 别人的 东
西 等等 ) 。
一、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来源
(一)来源于挫折
对孩子 而言 , 家长 或教师 态度 和行为的不 公 正是 挫折 感产生的主要原因之
一,在教学 实践 中常观察到这 样 的现 象 : 幼儿有 玩 具可 玩时 ,没有一个儿童会有
挫折 感,也就不会 表 现出攻击性行为 ; 但 当 一部分孩子得到有 趣 的 玩 具可以 尽 情
玩耍 , 而另 一部分 却无端 被 遭 到 禁止 ,幼儿的 挫折 感就产生了,他们的不 满 情
绪一 卜 就 表 现出来, 即使 后来 再给 他们 玩 具 时 ,他们还是怒气 冲冲 ,同 时 还会
伴有 摔 打 玩 具等攻击性行为。
心理学 家 多 拉德 认为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是 挫折 。 当 一个人朝着特定目标前
进 时 ,一 旦受 到 阻碍 ,就会产生 挫折 感, 而 这种 挫折 感在行为上就 表 现为对 物
或人产生攻击性行为。
(二)来源于溺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 数 是 独 生子 女 ,往往是 家庭 的中心, 更 是 祖辈眼 中的“小
皇帝 ”。由于父母 工作忙 ,孩子 从 小基本由 祖辈老 人 带 , 此时 正是幼儿个体社
会 化 的 初 始 阶段 ,是个性形式的 奠 基 时期 。 而老 人 带 孩子常常有这 样 的传 统 ,
当 小孩子不小心 磕桌 子上了, 老 人 便赶忙说 : “ 都 是 桌 子不好, 把 我 孙 子 磕疼 了,
让爷爷给 他 拆 了。” 甚至 还 敲敲桌 子 说 “ 都 是 你 不好, 谁让你把 我 孙 子 磕疼 了
的 ! ” 采用 这种方 法 , 当时 还 真 能 奏 效,小孩不会 更哭泣 ,因为他的注意 转移 了,
但 时 间一久,就 养 成了一种 习惯 , 无论遇 到 什 么不 顺 心的 事 , 则易 怒、发 脾 气,
觉 得 什 么 都 是别人的不对,没有 自己 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 纷时 ,
总责 怪别人,不能 协商解决问题时 ,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 此时 如果被 欺 负者
退缩 , 则更助长 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三)来源于父母
对产生了攻击性行为的孩子,父母往往对他们施以行为 惩罚 , 此惩罚 方
式容 易给带 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树立 反面的攻击性行为的学 习榜样 。在现 实 生
活 的 问卷 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那些 时 常 受 到 家长惩罚 的孩子往往具有 更 大的攻
击性倾向。所以,以 惩罚作 为 抑制 孩子攻击性行为的方 法 往往不 奏 效。行为 惩
罚 对于非攻击型的幼儿能 抑制 攻击性,但对于攻击型的幼儿来 说 非但不能 抑制
攻击性,反 而 会 加 重攻击性行为的 养 成。
此 外,就幼儿心理来 说 ,孩子 虽 小,但是 却渐渐 明 白事 理, 家长 如果还
把自己 的许多看 法 、观点强 加给 孩子,方式 简单粗 暴,孩子不 易 理 解 。在他看
来他 做 得正 确 的 事 , 却 同 样 会 受 到父母的 惩罚 ,他的 自信 心会被 抹煞 ,他对 待
事 情的 态度 也会随之 而改 变, 表 现在行为上 则 是对 自己喜欢 或不 喜欢 的 东西都
用摔 、 扔 、 拆 等方式来发 泄 。
(四)来源于模仿
著名 心理学 家班杜拉 认为, 挫折 不是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必要 条件 ,幼儿
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 从 社会中 习 得,如 榜样 模 仿 ,幼儿 群 体间的行为学 习 。如
一些内容有暴力的 电视节 目中的人 物解决问题 的方 法 之一就是 使用 攻击性行为。
幼儿 接触 多了, 只 会 使 他们 将 之 作 为 榜样 模 仿 , 并视 暴力行动为 解决 人 际冲突
的 直接 有效的方 法 。
幼儿 群 体是幼儿心理与行为 养 成的一个重要来源。幼儿 群 体中有许多不良
思 想 的存在,如一个 班 里幼儿之间 争当 “ 老 大”, 争当 “ 拳土 ”, 争比 力量,
形成 团伙互帮 的现 象 。对这些不良思 想 如果引导不 当 , 将促 成幼儿不良心理的
养 成,导 致 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二、特点
年 幼儿童攻击行为 并 不完全相同,具体可以 从 以 下几 点来分 析 :
1. 出现幼儿攻击对 象 性别 比率年龄 变 化 的原因主要在于儿童对其性别 角色
的认同发展。幼儿攻击同性同伴的 比例 随 年龄 的增 长而 发生变 化 ,小 班 儿童攻
击同性同伴和 异 性同伴的 比例无 显 著差异 ; 从 中 班 起,儿童攻击同性别的 比例 显
著 多于 异 性同伴 ; 到幼儿园大 班 , 则达 到显 著差异 的 水平 。 根据 某 国 外学者关于
儿童性别 角色 认同发展的研究, 5 岁以后,儿童性别 角色 认为 达 到了“ 竖立 性
阶段 ”,对 自己 和他人的性别 获 得了 准确而稳 定的认 识 。伴随着儿童性别 角色
认 知 的发展, 从 这个 年龄 起,儿童 开 始以 更 多的同性 伙 伴为 活 动和社会交往的
对 象 因 此 ,其攻击性行为的对 象 也多为同性别 伙 伴 ; 而 小 班 儿童由于其性别 角色
认 知 还没有 达 到性别 建立 性 阶段 ,其交往对 象 和 活 动类型不 象年长 儿童那 样 分
化 ,所以他们攻击性行为的对 象 为同性 伙 伴和 异 性 伙 伴的 比例 就不可能存在显
著差异 了。
2. 从 幼儿攻击行为类型的 年龄 变 化趋势 来看, 年龄较 小的儿童 工 具性攻
击多于 敌 意性攻击,随着 年龄 的增 长 , 敌 意性攻击所 占 的 比例逐渐超 过 工 具性
攻击。究其 根 源,大 班 儿童 敌 意性攻击之所以多于 工 具性攻击行为的原因在于
儿童的社会认 知 能力,尤其是对他人行为的意图 知觉 和 归 因能力的发展。因 此 ,
对于大 班 儿童来 说 ,一方 而 随着 年龄 的增 长 ,其 自 我 控制 能力和社会 规范 的内
化水平 有所提 高 ,在与同伴的 消 极的社会 互 动 照顾 中, 当 他们认为对方有意 给
自己造 成某种伤害或 挫折时 ,他们也就 更 倾向与对方 做 出 敌 意性的攻击, 从而
使敌 意性攻击在全部攻击性行为的 比率 增大。
3. 透 过 国 外幼儿教 育领域 的 先锋 研究 告诉 我们,儿童攻击行为的起因 包括
两 个方 而 ,一是 物品 与 空 间的 争夺 , 二 是由 挫折而 产生的 危 及 自 我性质的 刺 激 ; ,
这一点与前 述 起因一 致 。 除 此 之外,由于幼儿在 受 到他人的 干扰 、伤害或目标
受阻 后,进行 报复 还击所发生的攻击行为也 占总数 的一定 比例 ,这在幼儿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