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编辑于:2023-11-17 08:16:37

()数学家()在《()》中,提出了“()”和“()”,前者即数学上常说的“一次同余式解法”,后者则为“高次方程的求正根法”。

参考答案:

宋代.秦九韶.数学九章.大衍求一术.正负开方术

更多相关问题

第1题

( )年,全世界数学家在中国北京举行21世纪的第一次大聚会。

2002

2006

2010

2014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1900年在巴黎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23 个著名问题的数学家
希尔伯特
黎曼
柯西
欧拉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现在一般认为,不止一位数学家在同一个时代创立的非欧几何。这样的数学家有()

A 2位;

B 3位;

C 4位;

D 5位。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法国和比利时的科学家试图找出数学天才与常人的大脑是否有差别。他们在发表的报告中说.研究发现有人能够快速心算复杂数学问题,可能是因为他们能够使用其他人无法使用的大脑部位。科研人员利用正电子射线扫描技术对一位著名数学家的大脑和普通人的大脑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发现,数学家在进行题目演算时,大脑中通常负责长期记忆的部分也进入活跃状态,而一般人则没有这种现象。科研人员因此推断,数学家在进行演算时使用了更多的记忆力,从而使演算速度加快。这个原理与电脑的原理一样,内存越大,运算速度越快。

根据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

A.大脑部位使用越多,运算速度就越快

B.快速心算时,长期记忆一般会被激活

C.脑容量决定了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D.运算速度加快是因为使用了更多的记忆力

点击查看答案

发表留言